劉華青
摘 要:游記是學生常寫但又頭疼的一種文體,一不小心就會寫成流水賬。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同類文章并汲取營養,使學生明確游記寫作的目的和要求,避免寫成枯燥無味的流水賬,而是把旅途中難忘的經歷、精彩的瞬間化做筆端的永恒,寫出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有詳有略、重點突出、融入自己情感的作文。
關鍵詞:閱讀;解密;游記;訣竅
游記,就是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當愉快的旅程結束后,為了不讓孩子們“白”游一場,父母和教師往往會讓孩子寫篇作文當作“總結”式“匯報”,游記就常常成了旅游的“附件”,多數學生是看見什么就寫什么,往往將文章寫成了流水賬。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我們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幾篇課文及習作4的例文為例,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解密“游記”寫作的訣竅。
一、抓住行蹤,感知順序的清晰明了
游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層次清晰明了,這就要求記敘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展開。“移步換景”是寫游記最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覽或參觀的路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黃果樹瀑布》《龜山漢墓參觀記》都是如此。游覽者的行蹤總是單線的,隨著行蹤的改變來逐一介紹景點,使游記顯得條理清楚。
二、關注主題,感受中心的鮮明突出
對秦兵馬俑,大家想要了解的內容還有很多,但課文僅圍繞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來介紹;對于維也納,藍色的多瑙河、國家美術館等著名景點不勝枚舉,但作者卻始終圍繞著“音樂”這一主題展開。
結合實際,大家發現,現在許多旅游景點也是主題鮮明,常州的中華恐龍園、淹城春秋樂園、東方鹽湖城……這些景點各具特色。于是,學生在游玩了淹城春秋樂園后,選定了不同的主題,就選擇了不同的觀察和說明對象。有的學生想要突出樂園的春秋歷史氣息,就選擇描寫了“諸子百家園”、市井商業街上的銅像,古色古香的建筑、游樂設施的命名等。有的學生為了突出樂園的宏偉建造和現代科技,則選擇對巨大的建筑群、穹幕電影院的現代化設計進行介紹。
三、聚焦重點,體會布局的獨具匠心
繼續細細揣摩,我們發現,游記要詳細描述的或是頗有特色的;或是作者特別喜歡的;或是站在讀者的角度,覺得讀者特別想了解的,如此種種。其他則應一筆帶過,甚至干脆略去不寫。這樣,文章才會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還是寫淹城春秋樂園,在學會取舍之后,學生選擇了諸子百家園中的“儒家”作為代表詳細介紹,其他幾家則簡略帶過;有的學生選擇了印象深刻的穹幕電影《夢回春秋》、3D動感飛車“鐵血春秋”,濃墨重彩描繪電影或飛車場景,抒寫自己的感受。
四、品讀語句,學習描寫的靈動有情
寫游記,不能純自然式地給景物“錄像”,在寫景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進文章的字里行間,做到既有所見所聞,又有所思所感。《秦兵馬俑》一文中,在介紹兵馬俑個性鮮明時,遣詞造句讓人神往——真想去看看。尤其是作者對兵馬俑的神態展開的聯想,很值得一學,先寫現實看到的,再寫自己的想象。現實的是對兵馬俑靜態的描寫,想象的是對兵馬俑心理活動的動態描寫。
有學生回憶起淹城春秋樂園中各種雕像時,就進行了想象:“諸子百家園”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儒家,高大的孔子雕像前,七十二弟子席地而坐,有的手捧書簡,眉頭緊鎖,好像在思考如何回答孔子提出的問題;有的單手握簡,若有所思,好像已經明白了先生的話中深意;有的閉上雙眼,搖頭晃腦,好像在誦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站在他們的身側,我仿佛也成為其中的一位弟子,跟著他們一起學習。
看其景,觀其物,思其事。寫景,不是單純地記錄看到的景物,更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或驚嘆,或贊美……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借景抒情——在景物描寫的基礎上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滲透到所寫的景物中。
五、留意結尾,感受落句的擲地有聲
有的孩子對景點的介紹生動有趣,吸引人,但結尾卻草草了事。“這次春游,我玩得真開心啊!”“下午,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樂園,下次我一定還要再來!”……學習了《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課文后,我們發現,狀物類文章的結尾不止于此,也要擲地有聲、耐人尋味。高年級學生應有觀察,更有思考,適時地為自然或人力的鬼斧神工點贊,小作者的思想也應有廣度,有深度,這是高年級學生與中年段學生習作能力的區別之處。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與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兩回事,認真閱讀有助于練習寫作。”小學語文老師應引導學生將“寫作”植根于“閱讀”的沃土中,從“閱讀”中解密“寫作”的訣竅。
參考文獻:
[1]謝金鳳.以學定教,破解游記寫作順序之難[J].智育廣角,2014(12):47.
[2]李恩中.游記寫作要點摭談[J].思維與智慧,2016(12):67.
[3]楊娟.游記寫作之我見[J].林區教學,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