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華
摘 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而班級管理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這一教育的主要途徑。所謂“心理效應”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心理效應普遍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種場合。它既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積極向上的推動作用,也存在著不可低估的消極影響。所以在班級管理中要“借心理效應之石,攻班級管理之玉”。
關鍵詞:心理效應;班級管理;提升
一、讓每個學生都有邁過去的“門檻”
語文作業抄寫馬虎是一些成績較差學生的通病,要想提高他們的成績,認真抄寫是基礎,根據“門檻效應”,我在給每個孩子改抄寫時,只要發現一處寫得漂亮的字,就在這個字的旁邊蓋上一個“書寫漂亮”的印章,后來是幾個詞語,再后來是一個自然段,時間一長,這群“難纏戶”竟然一步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書寫的壞習慣慢慢地消失了,成績也跟著慢慢提升了。
二、讓班級中的問題學生止步“蝴蝶效應”
1963年12月,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后,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無小事。我們看似平常的一句話,一件事不經意地處理,如果是正確的、恰當的,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如果是錯誤的、專斷的,也可能貽誤學生一輩子。
有一次課下,一向乖巧的馬××偷偷告訴我:高××每次放學都把她帶到女廁所,讓她帶錢給她花,不給就打她耳光,還不準告訴老師和家長。聽后,我感到異常驚訝,本是在帖子里看到的竟然出現在我們班,我意識到事情嚴重性,更害怕它的蝴蝶效應,我不能隨意處理,要巧妙引導高××徹底改變,我先穩住馬××,讓她不要告訴高××我知道這件事,然后我在一次放學的路上,叫住了高××,和她邊走邊聊,聊學習,聊家庭,聊朋友,聊著聊著,她似乎明白了我的來意,主動和我交代了欺負馬××的事,也說出了原因。讓我不要告訴家長,她一定徹底改掉。我答應了她并擊掌。我只對她提出一個要求,每天放學陪她回家。就這樣,在以后她再也沒有欺負別人。
三、讓每個學生都能嘗得到“禁果”
“禁果”一詞源于《圣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疏導和溝通。更不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經常會制定班級公約,制定“幾不準”“幾要”,人為地給學生設計了各種“禁果”,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對班級公約卻充滿好奇心、破壞欲和抵觸情緒,導致班級公約執行不下去,落實不到位,使班級公約成為一紙空文,流于形式,最終只會落得紙黃灰滿的結果。相反,如果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時,能注意到學生的好奇心理,設計學生愿意參與的,能夠實踐的,比如把自己身邊的垃圾撿起來,而不是不準亂丟垃圾,班級管理就會事半功倍。
四、讓班級中的“活躍者”成為“鯰魚”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直到船長去世,才揭開了這個秘密: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這使沙丁魚感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它們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港口。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新接了四(3)班,班級紀律較差,一時竟令我手足無措,但課下我發現,班里有一大群孩子總是跟在汪××的身邊,像影子一樣形影不離。可是這個孩子的成績卻平平,再一調查,原來這個孩子在三年級時就是一個人緣特好的學生,他鬼點子多,會玩各種玩具,而且大大咧咧,肯吃虧,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他玩,對他也是言聽計從。了解到這個情況,我在他身上運用“鯰魚”效應,讓他擔任班級紀律委員,沒有想到,他這條“鯰魚”干得有模有樣,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在他的驅使下一個個變得乖乖的,班級紀律出現逆轉。
班級管理是一種責任,更是一門藝術。只要老師走進學生的心靈體會學生的內心想法,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引導學生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提升班級管理的水平一定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