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環
摘 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前提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與人文素養,教書育人的最終落腳點是讓學生在博覽群書之后有良好的品質和素質。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設立在小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課堂45分鐘向學生傳授道德的意義與重要性是廣大一線教師應該要深思的問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過思想品德課,應該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有所思”,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氛圍;案例;思考;具體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
小學思想品德課不同于小學語文課或數學課,它有其特殊性與靈活性。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調動學生的感知能力與能動性,而不是拿著課本一味地照本宣科。想要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緊密配合,與課本重點產生共鳴,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多在課桌之間走動,與更多的學生產生眼神交流或者肢體語言的互動,但在這其中切記不能“顧此失彼”,一定要照顧到全班同學的上課情緒。在一節新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音樂調動氣氛,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狀態。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今天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短片或是音頻、圖片等。這些都能夠提高課堂新鮮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師上課的言語神態也會影響學生的上課情緒,教學過程中要盡力做到儀態自然,面帶微笑。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思想品德課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想要了解學生目前的思想狀況,我們還要回歸課堂,通過交流讓更多的學生站起來吐露心聲。如果課堂氛圍太過嚴肅壓抑,學生緊張的程度就會加深,這也將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塊絆腳石。
二、通過實際案例引發思考
一件事情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但是在正確的道德觀的引導下,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對相關社會現象有正確的、理智的評價。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純潔的,他們還沒有充分了解這個社會,對一些身邊發生的事情的看法、態度難免會產生偏差。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一些案例的引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學生的思想是正確的,教師要及時肯定。如果他們對某個案例的看法有違正確的三觀,教師更要耐心教導,通過逐步引導讓學生對案例有更深刻、更深化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么,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逐漸消失。我們在課堂中引用的案例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課本,還可以鼓勵學生站起來說一說自己身邊的人或事。學生所說得案例有正反兩面,對于傳播正能量的事情,教師可以從中提取重要信息并汲取其中蘊含的精神品質。有違道德標準的案例也值得在課堂上與學生仔細剖析,讓學生明白案例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他這樣做為什么不符合道德標準?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怎么做?身邊的實際例子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討論生活中的事情能夠讓思想品德這門課程從課本中還原到生活中。更多的是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讓學生把課堂上的所學、所思、所想運用于實踐,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三、具體教學的落腳點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曾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愈來愈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小學思想品德課上我們請學生發言的時候通常都會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案例的真實想法,很多學生都會談一些精神境界很高的東西,比如說今后要努力學習,長大之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要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尊重每一份職業;要舍己為人,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識等。這些話的確符合核心價值觀,但是學生經常談論這些卻落不到實處,對于他們正確思想品德的構建也會產生阻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讓教學內容有具體的落腳點。比如說把教學重點放在清潔工身上,先通過視頻、圖片讓學生了解一個清潔工每天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具體的工作內容,之后請學生談自己所想的時候要鼓勵學生把原本要說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尊重每一份職業”等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比如像學生提問“如果在街上看到垃圾,你會怎么做?”“路邊的垃圾桶倒了,你會不會坐視不理?”“清潔工每天這么辛苦工作是為了什么?”這些具體的問題能夠把道德層面的東西落到實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
小學思想品德課就是通過身邊的例子教會學生明辨是非對錯,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言行。一個會思考的學生才能把學到的更深入地運用到實踐中去。不論是用良好的教學氛圍鋪墊、利用實際案例拉近與生活的距離,還是把課堂中的提問具體化,這一系列都是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冷靜分析,仔細思考。我們的最終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給學生以思想道德的啟迪,讓他們“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