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泉,因為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產生了疑問,他們才會主動地思考和探究,弄明白它的答案。因此,教師進行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整體概括性以及對外延展性,讓學生在思考的時候能夠聯系以前的知識,對當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性的、清晰化的理解。
關鍵詞:大問題;教學;思考
大問題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教師及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的,它主張教師通過1到3個問題,對整個課堂節奏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能夠貫穿整個課堂,并且讓學生通過思考,對整節課的知識點有一個整體、清晰的了解,進而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
一、大問題的含義及意義
大問題是指那種直指數學本質,包括教學難點以及重點的、以探究為主的高水平的問題。它的提出,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改變了課堂教學的結構,還幫助學生完善了數學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了他們的核心素養。
二、大問題的教學現狀
1.問題提出過于簡單,只進行簡單的引導
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較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的知識,還要對知識進行簡單的鞏固和練習,布置相關的作業等。所以教師會覺得課堂時間特別短暫,這樣的感受也導致教師對于提問以及學生的回答并不看重,除了必須的引導之外,基本上不做任何無關的提問。這直接導致了教師要么問些簡單的、顯而易見的問題,讓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要么就是直接“自問自答”,不等學生進行思考。這樣的情況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變得不愿思考。
2.問題提出過于草率,沒有延續性
數學是一項很嚴謹的學科,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但是很多教師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不僅不注意知識之間的延展性,而且在提問的時候完全不顧數學的學科特點,直接隨口提出一些簡單的、缺少邏輯的問題。
3.問題提出沒有智慧性,不能促進學生思考
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比較簡單和直接,學生基本上不用思考,直接回答“是”就可以了,這樣的做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傷害了他們進行自主探究的熱情,使他們失去了對于數學研究的興趣。
三、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加大提問的“深度”,讓學生進行深度解讀
在日常的課堂提問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提問的深度。直指數學問題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對于問題答案的深度思考,能明白數學知識點的核心與目的,對于這個知識點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教授一年級上阿拉伯數字的時候,我在上課之初問了學生一個問題:“數字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叫做阿拉伯數字?”學生思考了一會,回答道:“數字的意義在于計數,在于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至于為什么叫做阿拉伯數字,學生思考了一會給不出答案,只是說跟阿拉伯數字有關。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提出了課堂上的第2個問題:“在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之前,我國是用算籌和算盤進行計算的,那么誰知道這其中有什么區別?”學生思考了一會,都搖搖頭,不知道算籌是什么以及它們有什么樣的關系。“那好我們今天就弄明白它們有什么不同以及各有什么特點。”說完我打開多媒體開始為大家講解古代算籌的計數方法以及它的“前世今生”。這樣的提問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對這節課要學習的知識進行了總結和概括,用對比的手法,促進學生去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提升了他們的核心素養。
2.加大提問的“廣度”,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
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提問的深度,還要注重提問的廣度。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夠聯想到其他的數學知識,從而形成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分數的乘除法”的時候,我在上課之初就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分數的乘除法會和以前學過的什么知識有關?”學生思考了一會,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有的說和整數的乘除法一樣,也有的說和小數的乘除法一樣,我對他們的答案不置可否,只是讓學生自行思考,如何用整數的乘除法去推導小數的乘除法,再由小數的乘除法去推導分數的乘除法,在他們成功推導出之后,我問了另一個問題:“它們各有什么特點以及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了一會,便開始總結起來。
3.加大提問的“厚度”,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中,教師的提問還要注意引導性。讓學生在學到一樣知識后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進行對外擴展。例如,在講授完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之后,我給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之前學過圓的面積計算,今天又學了圓柱與圓錐的面積計算,你們還學過什么圖形的面積計算以及生活中什么圖形的面積你們還不會計算?”問題問完,我就下了課,留下學生自行總結和思考。
總而言之,“大問題”在數學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鄭毓信.中國數學教育的“問題特色”[J].數學教育學報,2018(1).
[2]鄭毓信,“問題意識”與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J].數學教育學報,2017(5).
作者簡介:李玉潔,女,蒙古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就職于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實驗小學,小學數學高級教師,從事教育工作35年,具備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曾獲“市級優秀教學能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