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大學
現代漢語的形態變化沒有嚴格的定義,語義展現的是語言的意義的載體,能夠展示語言所包含的思維活動以及情感變化,在語言的應用中,語言所包含的各級單位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語素、詞、詞組、語句等等,語義在情感上共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含理性,一種是不包含理性。考察語義指向分析應該將完整的內容放在實際的漢語語法學中去,需要了解當時的句子之外的語境等因素,比如一些形容詞或者是狀態詞的指向,以及它們所涉及的語義特征,要能夠理解到一個一個句子的成分組成,主語、謂語之間的關系,再根據環境和現實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同樣的句法位置,也可以在同義句子的句法成分中,出現語義不對應的的現象,這種不對應性被人們在生活中的使用,出現了所謂的歧義現象。
語義指向是句法結構的組合成分的語義指歸性,即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在語義上與哪些成分有直接的關系,具體體現的是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一起構成的語義指向結構體。因此,在我們分析漢語語義指向的時候,要認識到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撐,還需要一些原則的輔助。
第一個共存原則。該原則的含義是指在一個句子當中,被指要素和指向要素兩個要素在同時出現的情況下,這兩個要素必須同時滿足兩方面的要求,讓兩個要素的指向是同一方向,而且這種情況下不能出現位置空缺的現象,不然就會出現歧義,造成閱讀者的理解困難。例如,小紅都把三個蘋果吃了。句子當中,“都”所在的位置也是不恰當,在“把”和“三個蘋果之前”,它的指向也是不明確的。通過病句的解釋說明,我們大致可以明白,被指和所指者兩者是可以在同一個句子當中出現,需要共同出現,不然會出現語義指向落空的情況。
第二個焦點信息原則主要是指在實際應用語言中,出現多指因素時可以使用焦點信息用作根據,也就是運用于多指成分確定時的指向原則。例如,我們在說小李已經去看電影了嗎?這很明顯是一個疑問句,最重要的疑問點是句中出現的“嗎”這個疑問詞。但是其又有多個疑問點指向,是已經去電影院了還是去電影院了?在這個情況下,其語義都是針對這個焦點而展開的,在實際的漢語語言環境當中,指向明確。
第三個語義兼容原則,這個原則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兼容,一個方面是詞語含義兼容,另一個方面是句子的句法結構兼容,而只有當句子符合詞語含義兼容原則的情況下,語義指向才會明確。例如,小明緊張地握緊了我的手,小張慢慢地看過去,司機緊緊地握住方向盤。在上面說到的這三個句子當中,句子當中的動詞部分和狀語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并且都是帶有明確的指向,所以句子的狀語部分都是動作的發出者。
在我國,漢語語法專家在明確提出語義指向分析之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語義指向分析法的含義經過了多次的補充與完善,一般認為最終使這個定義得到認可的語言學家是邵敬敏。在語義指向分析法提出以前,著名的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創造的層次分析法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只能分析句子結構并不能反映出其句法結構和語義之間的關系。在漢語當中語義關系和句法結構有相當復雜對應規律,因此,此種方法分析并不適用于漢語的研究。為了更好的揭示漢語句法結構和語義關系之間的對應規律,解決層次分析理論所面臨的困境,適用于現代漢語句法結構分析的語義指向理論應運而生,極大推動了我國現代漢語的研究進步。
語義指向的起源大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歷了準備期,形成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在準備時期,時間大概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左右,語義指向關系初見雛形。在語言學中擁有重要地位的《馬仕文通》這本著作當中,出現了關于語義指向這方面的實踐,被認為為以后學說的正式提出和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形成期則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突出的標志性事件是1984年著名的言語學家劉寧生為語義關系提出了一個明確的稱呼,但是他的某些看法在現在看來還是稍顯不成熟。隨后在1987年另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邵敬敏在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從方法論出發,總結出了語義指向分析在漢語研究當中的突出作用,由此以后,語義指向分析便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眾多學者紛紛使用語義指向分析法來進行研究。在這個時期以后,語義指向分析法進入了強勢的發展時期。但是發展至今,語義指向分析法都還不夠完善,留給各位學者的研究空間還有很多,在今后的語義指向研究當中各位要共同努力,一起為語義指向的發展尋到一個最好的答案。
語義研究最終的目的,還是需要探索形式與意義之間的相互聯系,表面看似語意結構和語法指向之間存在著邏輯矛盾,事實上兩者之間卻存在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關系,不僅僅是停留在意識和形態上,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還需要我們拓展自己的思維視野,不斷的深入了解,爭取更大的進步。
注釋
:①賈瓊.從語義指向分析看現代漢語句法結構[J].語文建設,2013(2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