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虹
黑色的英文為“black”,既可以是缺少光造成的(漆黑的夜晚),也可以是所有的色光被吸收造成的(黑色的瞳孔)。在文化意義層面,黑色往往代表了“冷酷、陰暗、黑暗和不光明”。
在含義方面,我仔細搜索了一下。發現黑色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在中國,我可以舉出一些有趣的例子。秦朝以黑色為尊貴,皇帝的朝服是黑色的;黑色代表剛直、堅毅、嚴正、無私,就像京劇臉譜中的尉遲恭、包拯等人物;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彝族)以黑為美為貴,認為黑皮膚的人是漂亮的,還用黑色來做民族服飾的主要顏色;周秦時期,在犯人的額上或臉上刻畫或刺字,然后用黑墨涂抹,留下抹不掉的恥辱,以此為不光彩,為罪惡等等。
在其他國家還有更多有趣的定義,比如在肯尼亞的馬賽人心目中,黑色代表陰云密布,代表雨季的到來,因此象征生命;在德國,黑色代表保守派的黨派,如“基民盟”、“巴伐利亞基社盟”等;在新西蘭,黑色代表國家橄欖球隊,因其球衣以黑色為主;在基督教,教士要穿黑色的長袍,方能通天地,傳達上帝的福音;在穆斯林,婦女外出要頭裹大塊黑色披巾,以實現伊斯蘭教規所倡導的嚴謹、貞潔的宗教思想等等。
甚至,還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英國倫敦的費里埃大橋是黑色的橋身,經常有人在橋上跳水自殺,每年的自盡人數十分驚人,也因此引起了倫敦市議會的關注,督促皇家科學院的科研人員追查其內在原因。當皇家科學院的醫學專家普里森博士提出,這與橋身是黑色有關時,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予以嘲笑,不過,三年過去了,情況仍然沒有好轉,原因仍然不明,所以政府嘗試著將橋身的顏色換掉了。不想,奇跡就這么發生了。橋身改成了藍色,跳橋自殺的人數當年就少了56.4%,普里森因此名聲大噪。
這說明了,黑色是可以使人精神壓抑的,可以導致疾病發生的。
以上種種,能讓我們得知,我們無法對一個顏色嚴格地定義,當它所處環境不同時,它給人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的。但無論如何,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黑色心存敬畏。
那么,在感官的世界——藝術世界中,黑色能做到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具體的著名繪畫作品中得到非常清晰的了解。
倫勃朗的《夜巡》,雖然本來是描畫的日間游行活動,但其現在的畫面給人的感覺已經與其真實樣貌不同了。現在看來,畫中大部分畫面比較陰暗,如同夜間,民兵隊聲勢浩大,熱鬧非凡,躲在角落的少女瑟縮不已,楚楚可憐。這里的黑色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種對比作用,莫名地為民兵隊的眾人加入了一些令人遐想的陰暗面,給其對比下更顯純潔嬌弱的少女一種圣潔的光輝。
再比如梵高的《吃馬鈴薯的人》,黑色帶給人狹窄、逼仄、貧窮的感覺,桌邊圍著的眾人似乎臟兮兮的,身上都是貧苦的痕跡。這里的黑色加強了畫面的沖擊性,既是梵高早期學畫對顏色的不善應用,也是當時他所要表達的畫面的真實情感狀態。
對黑色的應用,中國人很有發言權,也很與眾不同。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他曾評論晚唐畫家朱審的作品為“顯黑磊落”,然而這里的“黑”說的是山的形貌,并非顏色。
中國繪畫中,畫家認為黑色是“無色”,中國畫技法中有“墨分五色”的概念,將黑視作一種特別的顏色,乃至于非顏色。張彥遠把墨色和其它顏色區別開,認為其它顏色只是世界的表象,但是墨可以寫神,能篆刻世界的真相,事物的本質。在眾多水墨畫中,淺、深、濃、淡、焦等各式的墨交錯重疊,渲染出名山大川,小橋流水,文人墨客,神話傳說等等詩意的畫面。因此,“墨”成了中國的一種代表,成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我覺得,墨色絕對可以被叫做“中國黑”。在現代,無論是繪畫、攝影、音樂還是文學,黑色的各種特性都被表達的淋漓盡致。
就像美國雕刻家路易·奈梵爾森說過的:“當我愛上黑色時,我發現它包含了所有顏色,愛上黑色并非是對顏色的抗拒,而是對顏色的接納,因為黑色包含所有的顏色,黑色是最具貴族氣質的顏色,你可以保持沉默,而沉默中包含著全部。”色彩是主觀的,它能引起各種視覺心理聯想,除了其中的美學意義之外,還代表了人們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等。黑色是一種很有特點的顏色,它的典型性能讓人更容易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同時,又能了解到人類在某些方面的共同認知。研究黑色的藝術性,幾乎就是在研究人類從古至今的感官世界,黑暗是人類最先接收到的顏色,也是人類最后走入的顏色,是開始也是結束,人類對黑色的理解愈加豐富,也就意味著對自身的體悟更加深刻。
在現代藝術中,我們對每一種單獨顏色都逐漸有了獨到的見解,那么對黑色,更應該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
[1][英]弗蘭西斯·培根.培根隨筆[M].蒲隆,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當代新水墨》北京榮寶2015秋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Z].2015.
[3]《中國油畫及雕塑》北京榮寶2015秋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