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江/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經貿學院
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教學也經歷了日新月異的改革與進化。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理念也與日俱增。但是根據筆者對本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課堂觀察,英語教學仍然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教師依舊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強。此外,專業課程班級人數過多,教學多數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導致師生互動模式單一,啟發式、研討式、體驗式等各種教學模式尚且沒有在各高職院校全面展開,個性化教學實施艱難。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學習興趣薄弱,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以一次英語教學實踐為案例,探討實施“微課”教學的效果。
微課可以幫助大學英語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微課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而構建的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從理論到實踐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有所不同,采用微課教學,則是大學生通過微課自主學習英語教學內容,然后在課堂上針對重點知識與教師之間充分交流。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原有的備課、教學、學生回家復習的順序顛倒,形成了“翻轉課堂”教學結構。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也是備課的過程,但是備課的目的有所不同,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素質的角度出發,將教學內容錄制成為短小、精悍的微課,學生可以集中精力,反復地學習,并自主地解決所遇到的各種英語問題。對于學生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則在課堂上與英語教師溝通,由此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筆者運用微課教學模式對本校商務英語專業大二《綜合英語》課程其中的單元主題 Cultures 進行了實踐。本單元圍繞“不同的文化”為主題,要求學生能夠閱讀相關文章,會表達不同文化的詞匯,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并且理解文化差異在對外交流中的重要意義。我在微課中設置了中英文化三個方面:生活思維方式差異;動物詞匯文化含義差異;文化禁忌。在第一塊內容,我先展示了幾張同主題但不同表現形式的圖,讓學生自己去判斷哪一張代表中國文化。通過這一環節,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激發他們去思考并總結差異。不僅直觀展示了思維方式、處事方式的差異,也能意識到文化不同反映了經濟、政治的差異。第二個環節,展示了最常見的幾種動物:牛、馬、狗、虎、獅、龍,引出問題,在不同文化中,含義是否對等?通過中英文之間的對等翻譯,讓學生去思考例如“old dog”,“top dog”,“the great dragon”之類的表達是否等同漢語?在簡短的說明之后,結合常見的英語表達和文化典故,闡明相同的動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含義差別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不可亂用,否則弄巧成拙。最后一環節設計幾個互動活動,首先,老師做幾個手勢,比如擺勝利的V手勢,用2根手指招呼人過來的手勢,還有大家都熟悉的表示OK的三根手指,讓同學去判斷這樣的肢體語言都表達相同的信息么?都是正確的或者是積極褒義的內涵么?在此之后,通過展示圖片和注解,在英國V手勢含有侮辱、挑釁的含義;用2根手指招呼人則用來召喚小狗等寵物;表示OK的三根手指在巴西、俄羅斯、土耳其則表示“同性戀”,而在法國、比利時則表示“一文不值”。最后通過一個提問,在印度,點頭表示贊成么?在整個微課過程中,老師提問題,講解,展示,總結文化差異中相關的詞匯表達。最后,提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作為作業:In the long journey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How will you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在長久的文化交流過程中,你將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微課教學模式具有時間短,主題突出、內容具體,針對性強的特點。利用微課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有效地解決了“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不參與,課后不復習”的惡性循環。微課材料可以是短視頻,也可以是PPT的錄頻,也可以結合網絡小視頻進行剪輯。在進行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前,要求學生在學習交流群里(通常是班級QQ群或者學校擁有的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先自主學習,并且做好筆記,記錄下問題,總結出一般性的結論。在課堂上,教師會根據原來分配的學習小組,輪流讓小組代表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疑問,在課堂上一起討論。通過利用微課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表現,更有針對性地將重點、難點在潛移默化中講解、強化。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啟發式,引導性的組織者,解放了教師傳統的主演角色,激勵了學生獨立去思考,敢于去表達,樂于去探索的良性循環。通過微課這種模式的紐帶作用,將學生被動地學習轉化成積極主動地參與,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習內容消化,吸收,最終能夠在實踐中運用出來,這正是學以致用的體現。
[1]安福杰.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統計學》為例[J].才智,2016(19).
[2]曹玉娜.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微課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5,14(7).
[3]李曉東.“慕課”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與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