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聞縣錦和中學
德育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引導作用,能夠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和優良的人格。班主任是教育的實施者,對育德教育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班主任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在日常的管理和教學中,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為初中學生的發展提供正確的引導。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教學中更加強調培養及發揮學生主體性,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樹立師生平等、師生互動和德育開放的理念,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首先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教學活動的主體。班主任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認真了解和對待學生的想法與見解,重視學生情感的表達和傾訴。并且要重視和學生的互動,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和教師間的交流,就是教師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說教和灌輸,且教育內容枯燥、脫離實際,導致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在教育中樹立互動的理念,關注學生的情感、思想,并進行真誠的回應,通過和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加強對學生道德認知的建設,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同時班主任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轉變封閉的德育工作理念,開展開放式的德育工作,不僅是進行校園內的德育教育,將學校和社會結合到一起,拓展德育教育范圍,組織學生參加到社區服務、愛心互助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道德體驗,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價值觀和心理素質[1]。
班級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活動的重要場所,班級文化對德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班主任要重視班級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其中建立良好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為德育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建立班級物質文化,就是構建教育的外部環境,對班級教室的環境進行布置。班級物質文化是建設班級文化的基礎,能夠體現班級精神風貌,布置合理、整潔優美的環境能夠使人心情舒暢、心態平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重視物質文化的建設,為德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包括情操、價值觀等,建設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在建設班級精神文化中,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將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教育,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利益觀。并且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統精神文化價值觀,使學生能夠從傳統文化中得到道德的熏陶,形成健康的道德取向。同時還要建立正確的精神文化導向,引導學生的道德價值判斷,使其能夠規范自身行為。初中時期的學生心理有很大的可塑性,班主任要重視班級價值導向的建設,在班級內樹立優秀的典型,形成現實感召力,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精神引導,強化學生道德感悟能力,在班級內構建健康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共同價值取向,來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氛圍。還要重視建設規范的制度文化,班級制度是建設班級文化的保障,也是開展德育教育的手段。通過構建制度文化,根據班級特色,制定人性化的班級制度,促進學生自覺遵守規范,形成道德自律。班主任在制定班紀班規時,要注意廣泛征求學生意見,設置執行狀況評定以及獎懲制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科學的總結,根據學生情況給予獎懲,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2]。
在開展德育教育前,班主任需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準確掌握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解班級的思想、精神、學習等方面的情況,以便更好的進行德育工作,創新德育方法。班主任在和學生溝通前,要將談話的對象、內容、目的等進行明確,對談話方法、場合、時機等進行判斷,以平等、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愿意進行傾訴,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在溝通中,班主任要明確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有效的交流方法,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如微信、QQ、課改平臺等和學生進行交流。在進行德育時,班主任可以倡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給予學生信任,構建開放、民主的班級管理體制,使學生在管理中擁有選舉、監督、決策的權利,提高學生的班級認同感,促進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同時讓學生參與到多種社會實踐中,使學生能夠從活動中了解并參與到社會中,加強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社會實踐是鍛煉學生能力,培養其到的素質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了解社會實際,使學生能夠受到社會的鍛煉,從活動中得到道德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加強學生間的交流,改善平時的溝通不足,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德育是教育之本,有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中學時期,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逐漸形成和得到鞏固,此時期的德育工作尤為重要,班主任作為學校德育中重要的一環,要在新的教育需求下,更新德育理念,正確定位師生關系,創建優良的班級文化,在德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