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宣傳是一種信息表現手段,通過傳播一定的觀念影響受眾的思想和行為。高校宣傳工作的受眾是學生,通過宣傳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高校宣傳工作應貫徹以人為本原則,圍繞學生思想問題和行為問題,開展宣傳教育工作,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在宣傳工作中,高校應以為學生服務為出發點,聽取學生建議,了解學生實際需求,為學生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通過素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行為問題,激發學生創造性。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宣傳工作,樹立教師榜樣,讓學生模仿教師的言談舉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過去,高校宣傳工作主要為單向理論灌輸,忽視學生感受,使學生產生抵抗心理,致使宣傳達不到預期效果。高校宣傳工作應貫徹科學性原則,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接受能力,化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發揮宣傳教育作用,實現宣傳工作目標。高校需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結合傳統教育方式,創新宣傳路徑,滿足宣傳教育需求,達到宣傳教育目標。在宣傳工作中,高校應營造輿論氛圍,和學生積極互動,不斷豐富宣傳內容,開拓學生視野。同時高校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思想宣傳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宣傳工作,主要目標是通過正面宣傳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品德。高校宣傳工作應貫徹真實性原則,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真實案例,引發學生共鳴,提高學生思想素養。在宣傳工作中,高校需要及時關注媒體信息,正面回應學校負面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及時公開處理情況,反饋處理意見,讓學生了解事情真相。同時高校應利用新媒體宣傳校園特色,傳輸校園文化,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新的認識,促使學生參與校園建設,從而構建出良好校園環境。
高校應轉變宣傳理念,積極使用新媒體技術,提升宣傳教育作用。第一,針對性理念。高校應針對學生實際需求進行宣傳,有針對性地選擇宣傳內容和宣傳媒介,從而提升宣傳效果。高校應主動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信息需求,分析學生思想問題,抓住學生心理動態,開展宣傳工作,讓學生樂于接受宣傳教育,激發學生主動性。第二,互動性理念。高校應和學生積極互動,找出宣傳方向,定位宣傳對象,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教育,增強宣傳的實效性。將宣傳和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彰顯日常宣傳特色,加強日常教育,采用學生熟悉的宣傳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宣傳適用性。第三,全員性理念。高校應樹立全員性理念,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全員宣傳目標,讓學生共同發展。在宣傳工作中,高校需要運用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載體,提升學生體驗,營造立體化宣傳氛圍。
高校應構建宣傳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最大限度提升宣傳效果。第一,語言大眾化。高校需要使用網絡語言,將宣傳教育內容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減輕學生負擔。在宣傳平臺上,高校應利用大眾語言,解決學生問題,增加親和力,提高吸引力,讓學生愿意接受宣傳教育。第二,內容生活化。高校應收集生活素材,利用生活事例,用心打動學生。高校可將學生身邊事例公布在平臺上,并加以適當解說,提高宣傳教育說服度。第三,工作創新化。宣傳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擔負著人才培養任務。高校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利用校報、校園廣播開展顯性教育,通過宣傳平臺實施隱性教育,創新工作形式,帶給學生全新體驗。
高校應建立工作機制,以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為目標,采用新媒體技術,促進高校宣傳工作健康發展。第一,培養機制。高校需要培育新媒體人才,提高宣傳效率和質量。高校可定期開展培訓活動,讓宣傳人員掌握新媒體技術,提高宣傳人員技術水平,使宣傳人員更好的完成工作。開展經驗交流大會,讓宣傳人員互相溝通,共同研究學生思想問題,提高宣傳資源利用率。第二,考核機制。高校需要考核宣傳人員,樹立宣傳人員責任意識,將考核結果和工資水平相掛鉤,提高宣傳人員工作熱情。高校應將考核和培訓相連接,針對宣傳人員弱項能力,開展針對性培訓,提高宣傳人員工作水平,從而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高校宣傳工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應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真實性原則,轉變工作理念、構建宣傳平臺、建立工作機制,提升宣傳工作實效性,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