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專業型的建設人才,為國家的蓬勃發展貢獻出一份強大的助力。中職歷史教學的要務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在傳授他們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給予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順勢構建起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尊重學生,學生信任教師,雙方協同合作、共同進步,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使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變得異常的高效。激發中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層面出發,引用一些趣味元素,整合一切有利資源,來更好的完成教學的任務。
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要知道學生是一個有獨立思維的成熟個體,一味灌輸指導教材內容,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很難取得優質教學效果[1]。巧設導語激發學生興趣,值得廣泛的推廣起來。因為課前導入的質量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誘導他們主動投身于知識的海洋,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快速提高,有助于歷史教學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我們教師面對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等問題,要給他們感官的強烈刺激,將導語的作用發揮出來,使學生思維得以充分活躍,態度變得更加積極。意大利是一個神秘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十四、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去探索文藝復興的足跡吧!”順著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要帶他們分析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本原因,并且,要詢問學生:(1)“我不想變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就夠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這句話體現的思想是什么?(2)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神學迷信,為什么?(3)怎樣對人文思想與人文主義加以對比?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給了學生更好的體驗機會,歷史教學變得趣味橫生,歷史課堂因此煥發著勃勃生機。
當代學生最喜歡參與有趣的學習活動,中職歷史教學必須從感性轉變成理性,運用直觀的、現實的教學手段,展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多媒體教學具有很大優勢,它的廣泛應用,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打消學生的認知顧慮[2]。比如,講授《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一節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知識結構圖解,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相關資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可以圍繞《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時間、主要內容和意義,與學生一起解析重點難點問題,在互動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體現出媒體技術的應用價值。再如,教學《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時,在大屏幕上展示閱讀材料:(1)蒸汽機從發明到應用為84年、電動機為65年,而第三次技術革命中的技術則多在10年以內,如原子能利用為6年、電子計算機為5年、晶體管為4年、激光器?僅為1年。(2)電子計算機的使用、新材料和火箭技術是空間開發的基礎,空間開發又服務于海洋開發和生物工程,也促進了計算機的更新換代等。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認真思考:“有人說,科技給我們創造幸福生活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以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鍛煉他們自主分析、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綜合能力。
歷史與現實有著緊密聯系,這一點毋庸置疑。中職歷史教學必須聯系社會焦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3]。比如,在針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學生們要去分析“釣魚島問題”“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試著從理性角度處理中日關系,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發揮課堂主體的作用。
總而言之,中職歷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他們得“要我學”為“我要學”,是教師必須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只有做好了充足準備,才能進一步的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有機會成為棟梁之才,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