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勤思
摘 要:現在的歷史教學目標已經不再是過去簡單地對歷史知識的了解,而是強調通過歷史教學去發展學生素質——學習歷史不僅是“記憶”歷史,更主要的是理解、解釋歷史,并發展歷史價值觀。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能夠引導學生實現從“記憶”到“認知”的轉化。
關鍵詞:高中歷史;記憶;認知;引導
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包含兩個重要元素,一是歷史曾經的真實,二是主觀解讀歷史并汲取歷史的“養分”——前者是“史實”,需要“記憶”,后者是“認知”,需要辨析——這兩個元素構成了歷史教學的基礎。
但在長期的傳統目標及應試教育這兩個“推手”的推動下,有些教師依然過于強調學生對史實的記憶。學生依然是歷史知識的“復印機”和“儲存器”,素養建設得不到發展,歷史“營養”得不到吸收。
“記憶”史實是否還有價值?當然有,沒有史實,歷史學習也就沒了支點,學生分析什么、研究什么也就沒了參照。所以,歷史教學其實是由史實記憶向歷史認知的過程。那么,如何實現這一過程的引領呢?下面結合實踐談幾點心得。
一、創設情境由“景”入“情”
由記憶歷史到認知歷史,其實是一個人的思維和情感參與歷史的過程——如果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沒有與所學知識形成關聯,那么其對歷史的思考也就不會產生。所以,教師應給學生創設一個與歷史相關的情境,將學生的情感、思維、經驗與歷史建立關聯,從而引發其對歷史的思考,這是一個由“景”入“情”的過程。
比如,教學“鴉片戰爭”——這段歷史近180年的“距離”已經足夠讓學生“陌生”——怎樣能夠使學生對那段歷史產生共情,并產生自己的判斷呢?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經濟事件來引導,比如由“石油”導致的中東戰爭,比如“貿易摩擦”——教師將近一段時間的“貿易戰”新聞在課堂上講述給學生,使學生通過“今天”的事件引發對鴉片戰爭的類比思考——今天的貿易摩擦與清朝末年的“閉關鎖國”有什么共性和差異?“芯片戰爭”會是又一次“鴉片戰爭”嗎?——這樣一個現實生活“實景”的情境很容易將學生的情感帶入歷史。
二、提供多元而豐富的史料
歷史史料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認知的基石——但歷史涉及幾千年歷程,薄薄的課本是不可能容納這么多歷史內容的——歷史教材只是對史實的一個提煉、提要,只是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案例,還遠不能支撐學生對歷史形成科學判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持,學生不太容易通過對歷史的探究來發展其歷史思維能力并形成獨特理解。所以,教師應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歷史資料以供學生思考。
比如,學習“‘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部分時,如果只從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認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其判斷是缺少深度的。學生很容易產生片面判斷:馬克思主義誕生—一些中國人接觸并認同了這個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被帶入國內—經過五四運動催化,中國共產黨成立。這種判斷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共產主義是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的“特色”哲學體系。而其實,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哲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市場”,而且也是西方很多國家認同的現代哲學體系。所以,教師應向學生提供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傳播史,講“布爾什維克”,也講“孟什維克”,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西方當代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這樣,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判斷就不會局限于自己國家這個圈子里,而從世界政治發展的大趨勢去思考,從而形成“共產主義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樣一個正確判斷。
三、鼓勵和引導批判性認知
通過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歷史觀,這是我們實施教育的根本職責。但我們既應把握思想引領的大方向,又應照顧到學生發展的實踐價值——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從個性的角度去理解歷史,從而使歷史知識真正發展為他們自身的素養——所以,不能因為怕學生“走偏”方向,而將學生思想局限在固定的圈子里,應大膽引導學生用批判思維去理解歷史。
比如在講“兩次工業革命”時,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歷史的推動力”這個認知的形成,教師以愛迪生的相關史料作為引導支點。給學生講愛迪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之一,他的一生共完成了2000多項發明創造,電燈、留聲機、電影……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項發明!這樣的史料,很容易引發學生對創造發明的歷史情感,同時也在心中樹立了“愛迪生”這個偶像——但也容易形成“個人創造歷史”這樣一個片面認知。因此,教師應在講愛迪生時,要提供一些更全面的細節。比如愛迪生的很多發明是在他人發明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并不都是原創。如亨利和斯旺發明了燈泡,愛迪生將之實用化并注冊了專利;比如愛迪生組建了發明團隊,好多發明是由團隊共同完成的,而不僅僅是他個人成
績……這樣,引導學生批判地去理解歷史,從而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
總之,歷史教學必須跳出“鸚鵡學舌”式的模式,著力于通過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并發展其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情感的引領、注重史料的拓展、鼓勵學生個性化判斷——這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巖.從“史實”到“史識”:中學歷史學習重心的轉向[J].歷史教學,2015(11):34-37.
[2]杜學鳳.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引用與解讀[J].甘肅教育,2015(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