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燕
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制定“互聯網+”的行動計劃,隨之“互聯網+”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智能手機逐漸流行的時代,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力圖通過“互聯網+”實現“中國制造”的騰飛[1]。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解決創業啟動資金、創業知識、創業門檻、創業風險等方面的問題。根據“互聯網+”的特點,各高校都紛紛響應國家的政策,開始開設創新創業類的課程。分析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對“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行探索。
國內和國外的教育理論存在很大區別,國外的學生強調從小就培養獨立思想的教育觀念,而國內的孩子從小的學習受老師的影響比較大,課堂中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開展,大部分的高校已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但是改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前方的路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另外,在大環境下,很多人單純的以為創業就是開公司、辦企業、當老板。盡管各大高校都在宣傳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從各個層面來看,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真正的被大家認可。理念的傳統直接抑制了“雙創型”人才的培養。
相比于國外的創新創業教育來說,國內的起步較晚,目前很多高校只是簡單的模仿國外的教育思路,并沒有結合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形勢,提出適合國內行情的新體系。這樣的發展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加之,很多高校對于創新創業的教育并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課程設置零散,基本上都是選修課,教材也缺乏本土特色。
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雙創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而目前國內各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真正的教師團隊,他們大多都是學校隨便安排的教師。或者一般都是一些新入職的教師,由于剛出校門,基本上沒有真正的從事過實際工作,理論性太強,缺乏實踐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被廣泛應用,從各方面改變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雖然傳統的教學理念依然在影響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但是想要改變,必須從多方面提高人們對于創新創業的意識,根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專業,全面普及互聯網知識,提高各層次對于創新創業的認識,并對創新創業進行準確定位[2]。
目前各民辦高校都紛紛開設了有關“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根據自身學的特點,對于大一的學生來說,主要開設一些基礎課程,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對于大二的學生逐步進行創新創業的教育指導。對于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來說,主要進行觀摩學習和實踐訓練。可以發揮互聯網的自身優勢,利用一些名校和企業的網上在線課程,通過基于互聯網在線學習的方式增加優秀資源輻射范圍,作為對已有創業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使創業教育課程開設得更完善。二是創業教育課程要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互滲透的課程結構體系,民辦高校可以根據學生需求和學校實際情況,把互聯網創業知識引入到專業教育,也可以和企業聯合開發模塊化的創業課程,以微課或慕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創業知識的針對性訓練[2]。
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師資隊伍的建設,由于我國對于創新創業的教育起步較晚,師資方面不匹配,大部門老師對于“互聯網+”認識并不到位,沒有真正的接觸過如何根據互聯網技術進行創新創業。因此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是僅存在于理論的層面,缺乏實踐經驗。民辦高校想要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有所建樹就需要在教師建設上加大力度。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色,使得創業教育師資來源更加豐富,除了發揮本校創新創業教師的功能外,還可以聘請其他高校的創業導師、孵化基地負責人擔任創業導師,也可以把自主創業的校友、企業的風險投資家等作為本校創業教育師資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創業教育、創業實踐進行有效地指導,提高創業成功率[2]。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各民辦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特色,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加大力度培養“雙創型”教師隊伍,開設創新創業有關的課程,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1]高捷聞,何承芳.“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2017(5):71~72.
[2]徐玉國,韓兆君,于泳.“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民辦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7(1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