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秋璇/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對啟發式教學的研究雖然已經十分深入,但教師在實踐和反思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又會不斷產生新的看法和體會,從而使啟發式教學逐步優化,日趨完善。在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過程當中,部分難題得到解決的同時又會涌現出一些新的難題導致啟發式教學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下,對啟發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首先介紹了啟發式教學中所運用的建構主義理論基礎及其意義,然后進一步探討了啟發式教學在課堂運用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但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1]。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一方面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對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以實現對新信息的意義構建;另一方面,學習者又要對自己原有的經驗進行改造和重組[2]。也就是說學習者并不是被動的吸收信息,而是主動積極地構建信息,這種建構必須由學生自己主動地進行,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教師并不是將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倒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教材和學生的相互作用,學生主動地對新知識進行加工并對原有的知識進行改造和重組,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學生的大腦并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而應該是創造知識的源泉。可以說啟發式教學的要求正是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啟發式教學的心理學基礎,為啟發式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強調一味地灌輸和機械記憶,學生的“死記硬背”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對所學知識產生反感甚至是厭惡之情,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在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可接受性,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出發,通過在課堂中設問激疑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最終使學生正確的理解、牢固的掌握所學內容。啟發式教學并不是教師牽著學生走,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的在前面走,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助他們一臂之力。所以啟發式教學更加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提問,而不是被動簡單的向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這就是啟發式教學在學生學習知識方面的優勢作用。在啟發式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讓學生們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更加輕松快樂的掌握知識。
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經驗的總結,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對知識進行應用才能使知識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啟發式教學不僅以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為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真正理解知識后能夠有效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完全理解所學內容,才能夠牢固的掌握知識,真正的將知識吸收內化,將其變成自己頭腦當中的一部分,以便在日后需要之時能夠將其進行恰當的運用以體現其價值。現代啟發式教學側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啟發[3]。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浩瀚的基礎知識已經儲存在了人類的另外一個大腦—互聯網中,人們可以快速而及時的在網絡中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如今比知識更有力量的是一種思考和學習能力,所以說啟發式教學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學習已有的科學文化知識不僅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更是為了探索和研究新知識,造福后代,探索新知識離不開創新精神和能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人類社會就不能進步[4]。我國已經意識到創新對于國家、社會、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并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教師并不能在課堂中教給學生創新,而是啟發學生領悟創新。啟發式教學始于問題,通過提問或營造問題情境,促使學生達到“憤、悱”狀態是啟發的前提[5]。通過對問題進行思考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每位同學都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可以敏銳的從學習生活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讓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并不是啟發式教學的唯一目的,啟發式教學更加強調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也就使學生有了不斷創新,探索新知識的動力和源泉。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啟發式教學的“啟發”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對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不僅僅注重知識本身。有些老師僅希望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基礎知識,獲得更高的分數,而不注重興趣的培養,可是說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做法。如果教師過于強調學科知識而使同學們失去學習興趣,那么學習只能是一種被動的填鴨式的灌輸,而不是主動的對知識進行探索,違背了啟發式教學的內涵。例如語文課上,教師問大家“這篇文可以分為幾段呢?”有的同學說“三段”,老師笑著搖搖頭說“不對”,有的同學說“五段”,老師又再次笑著搖搖頭,這時一個同學說“四段”,老師終于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高興地說“答對了!”。而真正的啟發式學習更應是教師為學生澆一點水,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
有些教師雖然能夠正確理解啟發式教學的含義,但卻無法將啟發式教學落于實處,其中的重點在于沒有正確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在學習過程中正確的學習動機就像是汽車油箱當中的汽油,可以為汽車的行駛提供十足的動力。在啟發式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僅注重外部的學習動機,以過來人的權威的角色對學生進行一味的說教和灌輸,不注重內在動機,也就無法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發自內心的熱愛去學習知識。這樣做違背了啟發式教學的本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啟發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尊師重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或多或少的留下印記,也就致使學生始終在心里對老師保持畢恭畢敬的態度,不敢對老師提出質疑,也無法真正的拿老師當朋友。所以啟發式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心理氣氛不夠民主,心理氣氛的民主是課堂氣氛融洽的前提。學生不敢真正的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完全釋放自己的好奇心,而是拘謹的、小心翼翼地聽從教師的安排,這是過于強調課堂紀律所造成的弊端。教師總是以權威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以管理者的身份組織教學活動,并沒有完全放下教師姿態,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學生進行真正的溝通和交流,所以才使得學生心中難免對老師膽怯害怕。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心理氣氛不民主,學生不敢發表自己的疑問或者看法,那么啟發式教學自然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更好的發揮啟發式教學的作用,教師應進一步的加強教師間的學習和交流,不斷探索和挖掘啟發式學習的新內涵。教師應該意識到啟發式教學中的“啟發”應該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同時又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使其不斷達到更高的標準,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優化原有的認知結構,更有利于知識的生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眼光放遠,單純的學會基礎知識并不是啟發式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在學會基礎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并習得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只有正確的認識并理解了啟發式教學的真正含義和特征,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一套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應該不斷的賦予啟發式教學新的內涵,使之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新時代更好的發揮價值。
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特征是“我要學”,是一種主動的知識探索,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進行思考。在啟發式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正確的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好奇心是人類學習知識的源動力,在啟發式教學中我們更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才有利于內在動機的培養。教師要有了解學生的能力。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知道學生之所需才能適時的在啟發式教學中加以運用,真正從學生的角度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運用課程有趣的背景知識、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很強的參與感。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實際問題,十分迫切的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同時使啟發式教學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進行啟發式教學,在師生之間,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氣氛,只有充分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同學們才能乘上啟發式教學的快車。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雖然為主導,但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為了使學生充分自由的進行思考,教師不應該以權威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引導,更應該以參與者的身份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只有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們才可以沒有顧慮的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使各種獨特的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使教學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要想營造一種民主的心理氣氛,教師僅僅放低姿態,以朋友的身份進行講解是不夠的,教師更應該以探討的方式來烘托和營造民主的氣氛。在一問一答或者你一言我一語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同學們更好的進行學習和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雖然啟發式教學的在實踐過程中已經體現出它的優越性,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存在問題,包括教師理解存在偏差,沒有正確的培養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機,心理氣氛不夠民主導致同學們不敢真正的暢所欲言等種種問題,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啟發式教學更好的發揮作用。我們應營造和烘托一種民主的課堂氛圍,同時進一步加強教師學習,幫助教師更準確的理解啟發式教學的實質特征,正確的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從而使啟發式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84.
[2]張忠華,周陽.對啟發式教學幾個問題的探索[J].教育導刊,2009(2):50~52.
[3]陳彬劍.論啟發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09(10):108.
[4]陳傳堯.啟發式教學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1998(5):62~64.
[5]楊麗,溫恒福.啟發式教學與對話式教學辨析[J].教育探索,201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