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飛 張玉 李海玲
【摘要】自尊是人格發展的重要特質,其發展狀況對個體整個的人格和行為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自尊水平的改變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考察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之間關系,對于更迅速而有效地減少抑郁的消極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 自尊 抑郁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001-01
根據抑郁產生的“素質—應激”理論,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被視為一種素質因素來進行研究,多項研究結果顯示兩者與抑郁均顯著相關,但具體作用機制是否相同及作用關系如何未見詳細闡述。本研究意在探討自我效能感、自尊與抑郁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機制。
一、相關概念
(一)自尊
作為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人格特質,自尊(Self?鄄Esteem)是個體自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認知、動機、情感和行為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Jeff等(1986)提出了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其中將自尊定義為:個人對所處生活環境的意義感以及在有意義的環境中所體會到的價值感。自尊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其自我調節機制所提供的彈性空間來緩和、減少由生活中遭遇的失敗、被否定、被遺忘等具有“消亡”意味的事件所產生的焦慮[1]。
(二)我效能感
Bandura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鄄efficacy)的概念,并逐步完善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預測和判斷,是對能否有效掌控自己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覺和信念。自我效能感主要涉及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一種重要體現[2] 。
(三)抑郁情緒
抑郁情緒(Depressive Mood)是一種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點的復雜情緒,主要有以下四組特征:悲觀、失望、無助乃至冷漠或絕望的心境;消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自信心下降,無價值感、無用感和自卑感,嚴重者有自罪甚至自殺意念;睡眠多有障礙,食欲、性欲減退,興趣缺乏;意志活動水平下降,個體從社交、工作和生活中退縮出去,經常回避他人。多項研究顯示,大學生的抑郁檢出率達30%以上,抑郁情緒持續時間可超過15天,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二、三者關系研究
(一)自尊和抑郁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關于自尊的研究把重點放在了引起或伴隨抑郁情緒的認知因素上。多項研究表明,個體的自尊水平與抑郁情緒關系密切。如戴琴等(2008)研究發現,較低的自尊水平與抑郁情緒存在共變關系[3]。Rice等(1998)研究結果表明:自尊水平與抑郁負相關,并且中介了抑郁與完美主義人格之間的關系[4]。此外,還有研究者將自尊看作是應激發生后導致抑郁的一種易感素質,他們發現不穩定的低自尊水平的人更容易出現應激性的抑郁反應[5]。
(二)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許多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如,戴琴等(2008)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顯著正相關[3],王小新等(2012)研究發現,大學生自尊水平與學業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6]。
(三)自我效能感和抑郁
葛明貴等(2006)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一般效能感水平與抑郁傾向存在相關[7],莫書亮等(2010)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與抑郁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8]。
(四)三者關系
目前,關于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情緒的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還較少,戴琴等(2008)的研究發現,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與抑郁狀態相關密切, 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和自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個體的抑郁狀態[3]。
三、三者關系探討
通過回顧既往的理論和研究發現,關于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抑郁之間關系的研究多集中于三個變量之間的兩兩相關,較少有研究將三者加以整合來探討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將三個變量加以整合,考察三者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機制。
為此,我們提出如下理論假設:自尊可能在自我效能感和抑郁情緒之間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首先,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是對自我的情感和評價,它會顯著影響個體的行為傾向和情緒狀態,因而,自尊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個體抑郁情緒的產生和水平高低。其次,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更偏向于對自身能力的感知,而自尊則更側重于個體的情感評價,所以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個體建構對自身的合理認知和評價,進而有利于實現對自我的情感認同,從而塑造良好的自尊,提高個體自尊水平[9]。再次,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高低也影響著個體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能力,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不同,個體的動機水平、思維能力、情緒狀態也會不同。因此,個體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抑郁情緒的水平。
綜上所述,我們在實際工作生活中,要學會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優勢,避免不客觀的自我貶低和自我夸大,積極地面對困難和挑戰,以更樂觀的情緒和態度去工作和生活。
參考文獻:
[1]梁寶勇等著.精神壓力、應對與健康:應激與應對的臨床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張靜.自尊問題研究綜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2(2):82-86.
[3]戴琴,馮正直.抑郁與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3):283-285.
[4]Rice KG, Ashby JS, Slaney RB. Self?鄄esteem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s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J].1998,45: 304-314.
[5]申自力,蔡太生.低自尊的心理學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J].2007(6):634-636.
[6]王小新,苗晶磊. 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自尊與學習倦怠關系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2(1):192-196.
[7]葛明貴,余益兵,邢彩霞.大學生一般效能感、學習厭倦感與抑郁的關系.重慶師范大學學報[J].2006(1):90-92.
[8]莫書亮,李麗,蘇彥捷.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抑郁傾向的關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 應用心理學[J].2010(1):67-72.
[9]黃飛,張建新.2247名中學生的自我效能、自尊與積極/消極情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149-152.
作者簡介:
王岳飛(1987.10-),男,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助教,中共黨員,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學和思政研究。
張玉(1982.01-),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中共黨員,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學和思政研究。
李海玲(1986.01-),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黨員,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學和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