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要】今年4月1號迎來了我國環境保護稅的首個征收日,自2018年開征以來,作為首個獨立型的環境稅,環保稅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的密切關注。環保稅的開征意味著我國在積極構建綠色稅收法制體系,這也是對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積極響應。此次環境保護法的提出實際是按照“稅負平移”的原則,由費改為稅,完善了我國的稅收制度,開啟了一個綠色稅制時代。但是畢竟是首次實施,立法難免會有缺陷,環保稅的改革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 稅收制度 綠色稅制 稅制改革
一、環保稅的前世今身
(一)國際上
環保稅是我國第18個稅種,其實早在我國開征以來,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就已經征收環保稅了。環保稅最早是由英國的經濟學家庇古提出來的,英國自然而然地成了環保稅的發源地,一直都在完善環保稅法體系。此外,荷蘭也是開征環保稅比較早的國家,相對來說,稅制比較完善,涉及的征稅種類也比較多。德國、法國、北歐、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環保稅均有其獨到之處。
(二)我國環保稅的發展歷程
我國環保稅的起步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會比較遲,但是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話題,足以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觀其發展歷程:2015年元旦,新環保稅法開始實施,被譽為史上最嚴;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時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在即,必須讓環保收費有法可依;2015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環境保護稅(征求意見稿)》;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于2018年元旦開始實施,4月1日為首個征期。自此產生了我國第18個稅種,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稅收體系。
二、開征環保稅的意義
(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過去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弊端逐漸顯現,所產生的外部性給環境帶來的傷害日益突出,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直接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威脅。此番環保稅的出臺,目的不在于企業稅負水平,根本目的是將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外部性問題轉移到企業內部成本中去,逐步引導企業節能減排,將污染物處理后再排放,鼓勵清潔能源的發展,為企業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過去幾十年,我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中,造成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環保稅的開征體現了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同時加速了全社會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引發了一輪清潔能源研發的熱潮,創新蔚然成風,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促進企業樹立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一個好的企業往往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在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擔負起對社會、環境和消費者的責任,要對環境和社會負責。但是,由于企業家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會為了更高的利潤而不擇手段,特別是像環境這種公共的物品,必須通過政府稅收才能將其成本與收益內部化,所以開征環保稅一方面加大了企業的成本費用,但是更深層次的在于它逼著企業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使得整個經濟社會對環保事業的重視,也不斷樹立起了保護環境社會責任感。
(三)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雖然說環保稅的開征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促進經濟結構向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方向發展,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征環保稅的另一個作用是增加稅收收入。營改增之后,取消了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稅,使得地方的主體稅種缺失。在環境保護稅開征之前,為了控制企業排污,我國一直是收取排污費,費用由中央和地方一九分成,而此次開征環保稅的稅收收入將全部歸屬地方,不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分成。這樣增加了地方的財政收入,緩解了營改增帶來的地方財力不足問題,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四)可以有效緩解國際上的綠色壁壘
現今,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國際貿易越來越頻繁,在國際貿易中,由于種種原因,發展中國家總是會處于劣勢,其中不乏綠色壁壘。一些發達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常常會憑借自身的科技優勢,打著保護環境和重視人類健康的旗號,通過立法,制定復雜的環保條約、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章等來限制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加強國際間貿易可以提高本國的經濟實力,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綠色貿易極大限制了我國產品的出口,減少了我國產品的信譽與價格優勢,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是發展綠色產業,重視科技投入,環保稅開征促進了環保產業的發展,使得企業的環保意識大大增強,環境也能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綠色壁壘。其次要重視環境法規的完善和對外協調,要將污染環境帶來的外部性進行環境成本內在化,政府的政策多向綠色產業傾斜,鼓勵清潔生產。開征環保稅只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完善環保稅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三、環保稅的未來走向
環保稅法包括五章內容,規定了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計稅依據,闡明了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第三章中列出了五項暫予減免項目以及其他稅收優惠項目。環境保護法是由《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平移而來,仔細研究發現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首先,法律文件中一些詞匯沒有明確的解釋,概念模糊,具體實施較為困難。如:未對何為規模化養殖做出明確解釋;法條中未對“直接向環境排放”中的“直接”一詞作明確定義,只能憑自己的主觀經驗來判斷。其次法條中涉及到的授權問題模糊不清,存在立法漏洞。由此看來,環保稅雖然開征了,但是在實際的實踐中還需要不斷改革不斷完善,對此,我提出如下建議:
(一)擴大征稅對象和完善稅種的設立
我國實施的環保稅法的征稅范圍是應稅污染物,具體涵蓋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稅目設置比較狹窄。未來的改革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多增加一些種類,將稅目劃分細致,概括全面。鑒于二氧化碳給全球帶來的氣候變暖問題,未來還可以將西方國家開征的碳稅加入進來,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利用差別稅率政策,多標準計算稅額
環保稅法中對污染物如何測量提出了比較籠統的概念,具體什么樣的標準尚不明確,而且稅目表中級別劃分比較大,不夠細致,處于臨界點的企業就很尷尬,有失公平,因而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未來對于污染物要施行差別稅率,且要規范細致具體。
(三)確定恰當的稅收優惠政策
環保稅開征主要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污染,國家應該在政策上傾向于節能減排,使用清潔能源的企業,鼓勵企業,不斷開發并使用新能源。恰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起到鼓勵性的作用。
(四)加強稅收征管,合理劃分權限
為了更高效地推開環保稅的征收,還需要明確權利和義務,有需要有詳盡的操作方法,處罰條例,并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
(五)專款專用,公開透明
征收的環保稅要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建設,做到精準施策,同時要提高我國的征管手段和水平,嚴格征管制度,確保環保稅收用于環保事業。其次,要定期公開環保稅征收的相關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由全國人民來監督政府工作的進展,做到政策的公開透明。
環保稅改革路漫漫,本文只是針對出臺的環保稅法做出個人的改革意見,未來我國的環保稅法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EB/OL].2016-12-2(六)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6/ content_515277(五)htm.
[2]新華社.我國首部環境保護稅法將于2018年起施行[EB/OL].2016-12-2(五)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5/c_ 112018416(二)htm.
[3]吳健,陳青.環境保護稅:中國稅制綠色化的新進程[J].聚焦,2017.
[4]彭小雅.對于完善我國綠色稅制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