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聰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許多消費信貸企業將市場轉向了高校大學生群體。許多高校中,大學校消費信貸行為泛濫,不計后果。一方面由于學生的消費理財意識薄弱,另一方面是因為缺少相應的約束監管制度。本文提出,應當通過加強大學生消費意識觀念建設,提高相關部門對消費信貸市場的管理力度,充分發揮高校的管理與引導作用等方式共同構建健康的消費信貸市場。
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信貸 互聯網
一、引言
當代大學生是消費市場中的龐大群體,思維靈活,對新鮮事物有熱烈的追求,能夠接受新的思想與技術,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個性張揚,追求時尚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對市場消費有重要的影響。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大學生群體,若這些學生在校期間平均每人購買1-2件電子產品,則信貸市場的規模也達到上億元。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信貸機構開放了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貸款市場。然而,由于監管不到位,學生缺少經濟來源等原因,許多大學生無法償還巨額信用貸款,信貸市場產品魚龍混雜,亂象叢生,形成了消費信貸產品泛濫的局面。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消費信貸泛濫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意識薄弱
許多大學生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依靠父母的生活費以及學校的獎學金支付日常消費。然而,大學校園更像是一個縮小版社會,許多大學生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滋生出攀比心理,企圖消費與自己經濟水平不相匹配的產品,追求精神上的愉悅。此外,大學生的理財意識普遍十分薄弱,沒有記賬習慣。在大學校園中,許多學生都希望購買高檔的手機,平板以及電腦等電子設備,但缺少資金。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許多平臺為學生開放了分期消費模式,學生可以選擇先消費,后還款,為了滿足自己超前的消費欲望,學生并未仔細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還款能力就注冊信貸平臺申請消費分期。最后,還有某些學生陷入了“拆東墻補西墻”的困境,在某平臺欠下貸款后,不得不前往另一個平臺借款償還空缺,導致欠款額度不斷增加。
(二)網絡信貸門檻較低
在校園中,許多網絡信貸平臺通過關注微信平臺,現場抽獎,轉發公眾號抽獎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生的自主力量,在校園中設定代理團隊,提高軟件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利用軟件開展消費行為。許多消費信貸軟件僅僅需要填入本人姓名,手機號碼,身份證件號碼即可獲取500-800額度不等的信用貸款。部分不正規的網絡信貸平臺甚至不需要經過個人頭像活體檢測,操作異常簡單,放款速度極快,迅速在高校中拉取了一批急需資金的大學生客戶群體。然而,許多信貸平臺為了爭奪業務,刻意放寬了審核過程,某些學生表示,在平臺上完成注冊借款后,發現自己的身份信息泄露,滋生了不必要的風險。
三、對高校大學生信貸行為的建議分析
(一)提高自身理財消費意識
大學生缺少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自有的資金難以消費超前的購物欲望。因此,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提高理財心理。首先,大學生應當對自己每日的開支進行記錄管理,將自己的消費行為控制在預算范圍內,從而避免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其次,學生可以設定每月固定的儲蓄金額,并將年節假日從父母長輩處收到的紅包進行統一儲蓄管理,通過銀行定期存款,定投基金等方式開始簡單的理財行為。最后,當學生需要購買超出資金預算的商品時,應當先對自身的經濟能力進行評估,判斷消費的合理性與消費后可能帶來的后果,綜合判斷是否需要購買。
(二)提高大學生信貸市場監管水平
目前,高校內針對大學生推出的信貸產品魚龍混雜,有誘導大學生發生消費行為的嫌疑。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大學生消費信貸市場的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明確各自職責,加強對網絡信貸企業平臺的審核以及監督力度,提高大學生信貸市場的準入標準,打擊惡意消費的產品軟件,形成良好的信貸市場氛圍。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強信貸制度體系的建設,從企業,政府以及學生三個參與主體來制定法律監督制度,共同構建良好的網絡消費信貸市場,培養學生誠信消費意識。對于網絡信貸平臺而言,應當加強對大學生用戶的審核,操作流程符合國家標準,推出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信貸產品,制定合理的貸款利率以及服務費用,減少大學生的經濟壓力,不斷提升消費信貸產品服務水平。
(三)加強學校管理與引導作用
對于高校而言,應當充分借助現有的渠道與資源,為學生灌輸正確的消費觀念,并避免學生陷入不良消費信貸的誤區。首先,學校部門可以建立學生消費組織,定期為學生開展消費觀念,消費信貸,理財知識等內容的培訓,提高學生對于科學消費,科學儲蓄的意識與認知,促進學生形成理性的消費行為。其次,學校也可以通過公共渠道為學生普及消費信貸的利與弊,從而提升學生在使用消費信貸產品時的風險意識,提高警惕程度。最后,學校應當加強對本校范圍內消費信貸宣傳的管理,對相關企業的執照進行檢查,避免不良、違法企業混入校園,欺騙學生,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消費環境。
四、結論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信貸公司將市場轉向高校學生群體中,大學生也通過消費信貸平臺肆無忌憚的享受超前消費帶來的快感。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學校應當加強對平臺的監管與審核,而平臺自身也應該退出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消費信貸產品服務,共同構建健康的消費信貸市場,保障學生群體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