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方
摘要:文章對跨文化交際概念和文化認同的概念做了進一步的梳理,并在這個基礎之上,站在文化認同的視角,分析和闡述了文化認同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影響,闡述了文化認同的現狀,以期追求文化發展的先進性,實踐世界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認同 跨文化 交際
研究跨文化交際應該以文化論同為基礎,部分跨文化交際沒有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文化認同。可以說,跨文化交際需要一種比較強烈的文化認同意識,并在這個基礎上喚醒人類公共責任、信念的生存意識。除此之外,其還需要一種倫理技術和道德導向,以此來促進跨文化交際的良性循環發展。學者托馬斯認為,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交際者之間形成的交流,交際者之間的認同是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標志。
一、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跨文化交往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各個民族和國家密切關心而且已經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主義、普世主義本土化的現狀形成了多種主流意識,而且與之聯系在一起的文化認同也成為當前人們比較關注的現實問題之一。
可以說,文化認同涉及的方面比較多,不管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集體層面,要想跨文化交際取得一定的效果,就必須提升文化認同的程度,跨文化交際具有多學科的性質,為了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必須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而且要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與文化認同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當代社會,多元文化共存而且相互沖突,文化認同問題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在文化間的交往這個層面上,要求所有人都要對差異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對變革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我們正在對跨文化交際中身份認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反思與總結,在堅持多元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倡導比較開放的發展的文化認同觀。
二、關于文化認同的構建
可以說,文化的基本屬性對文化全球化的同質化一元化過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當然,全球化也不單單是一個多元化的工程。所以說,當我們在面對文化全球化的過程當中,應當站在民族利益的制高點,以此來調控人類的第利益。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積極的參與到文化交往當中去,在保存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積極的吸取外國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世界文化的發展。
建構文化認同的方法關鍵在于對原有文化身分的拓展,以一種比較開放的態度去容納其他文化成員的方式,并使之協調發展。文化認同的拓展也使得跨文化交際者變得更加的寬容和開放。此外,還應該積極減少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而要進行跨文化的交際需要我們自身跨越文化的邊界,能夠在多元主義的基礎上來尋求共識。不僅如此,文化認同的構建應該還包括亞文化群體和社會個體的特性,此外,還應該充分考慮文化的地域性,社會建構性。而這一切都是與社會土壤為基礎,不能人為的進行脫離,也不能隨意的進行割裂,所以說,文化認同的研究要與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中國的文化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其中在文化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既要看見自己文化的優勢和長處,還應該看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對于其他外來文化,我們要進行有選擇的吸收,以此來完善自身的文化。此外,在全球化進程的文化認同過程當中,中國的文化應該首先要看清自身的現狀,這樣才能更好的對其他文化進行開發和利用。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須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發展悠久,當然在這其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貴的,對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做到傳承,又應該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用全球化的事業來反思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要在創新的基礎之上,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全球化的推進直接導致了文化競爭的加劇,一個國家能否在文化上創新是否具有創新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當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因素所在,而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能否在這個基礎之上得到創新的發展,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實現自身的創新,對于中國文化認同的構建的關鍵點也在于此。
通常,我們將用非語言行為交流與信息的傳達的過程(特殊的語境和情景)稱為非語言交際,非語言行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言語單位,因為它往往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加豐富的意義。其實,這也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一些誤解。我們習慣在聚餐的過程中,通過熱情的交流表現主人和客人之間有好的關系,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在交際過程中,可能雙方都是善意的,但產生的結果往往背道而馳。這就要求我們在非語言交際中方面,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應該了解外國的情況,從整體入手,也可從細節上注意。整體上的了解可以宏觀上明確外國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思維模式。以此為出發點,可以減少跨文化交際中較為嚴重問題出現。從細節出發,就是明確外國人面對不同問題常見的反應,這種做法雖然耗時較長,但是多接觸了解后,通過經驗的積累,交際所產生的問題也會逐漸減少。無論細節還是整體,信息是關鍵。我們可以使用報刊、雜志、小說和時事評論等材料清晰地了解具體的社交情況,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培養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