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象為農服務與農村建設、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通過對南昌市氣象為農服務現狀的分析,著重從強化組織發展機制、加強標準化建設、開展直通服務等方面進行論述,查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發展對策,進一步提升南昌市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關鍵詞:氣象為農;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205
農業是氣象災害的高影響領域,而南昌氣象及其次生災害損失80%以上在農村,在出現暴雨洪澇、干旱、低溫陰雨等嚴重危害農業生產的重大氣象災害過程時,如何及時、高效地向新型經營主體及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及縣鄉基層農業工作者提供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及農事指導建議至關重要。近年來,南昌市氣象局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市各級政府的決策部署,不斷調整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方式,始終堅持為農服務是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推手。本文分析了南昌市氣象局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開展情況,探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并積極尋求發展對策,進一步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長效發展。
1 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現狀
1.1 健全氣象為農服務長效發展機制
南昌市氣象局高度重視氣象為農服務,通過各種手段健全長效發展機制:各縣(區)政府均組建了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實現鄉鎮有分管氣象工作的領導、有氣象協理員,每個行政村有氣象信息員,初步形成了縣、鄉、村3級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切實加強了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市本級及4個縣(區)地方政府均成立了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市政府于2017年11月充實調整了南昌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成員和職責,設立了南昌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中心,與市氣象臺合署辦公,并將由原有的13個成員單位擴充為26個,明確了各自工作職責;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承接主體,與承接主體簽訂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合同,建立了向社會力量購買氣象為農服務的機制;強化與國土、農業、民政等部門的常態化工作聯系機制,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并加強深度合作,聯合開展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服務、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服務等工作;完善氣象為農服務穩定投入機制,保證氣象為農服務資金穩定,南昌市共落實三農維持經費133萬。
1.2 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
采取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則,多舉措加強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開展氣象精準扶貧工作,在精準扶貧村建設氣象電子顯示屏及自動氣象監測站,實現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并開展精細化產業氣象、公眾氣象服務,調研制定了家禽養殖的扶貧計劃,提高當地經濟效益;制定了南昌氣象為農服務示范點創建標準,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基地、種養大戶、涉農企業、精準扶貧村等地設立農業氣象站,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服務,目前南昌市在共建設了5套標準化氣象監測站;積極推動各縣(區)政府、各鄉鎮政府申請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縣、鄉,提高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公眾氣象災害防御意識,有效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根據基層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基本標準規范,明確啟動條件和預警服務信息發布策略,并將有關災害性天氣預警啟動條件進行本地化應用,按照“啟動服務—滾動服務—災情調查與上報—反饋評估—全業務流程留痕和監控”的工作流程開展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建設,市局及各縣(區)均成立了氣象災害應急預警中心,加強部門對接,實現預警信息對市、鄉政府及相關單位、行政村防汛抗旱責任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災害信息員全覆蓋。
1.3 大力開展直通式智慧化農業氣象服務
積極延伸氣象為農服務鏈條,大力開展直通式、針對性、智慧化的農業氣象服務:針對各地區的農業種養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專家等進行氣象知識培訓,免費提供氣象服務,并在災害發生后及時進行災后自救指導,南昌市氣象部門共與3179個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聯系卡制度;建立氣象為農周年服務方案、作物指標體系和實用專家知識庫等,開展培訓與人員、技術交流,促進各地工作的融合和促進;依托專項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南昌縣以雙季稻為主,進賢縣以水產養殖為主,安義縣以油菜種植為主,進一步提高服務成效;通過江西微農平臺、全國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QQ、微博、微信等各種途徑和方式拓展氣象服務途徑,南昌市“江西微農”用戶數已超過2000人,用戶基本覆蓋全部氣象信息員、氣象協理員,并積極通過江西微農上傳災情、農情等效益信息,利用全國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實現對氣象信息員的有效管理及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有效傳播。
2 南昌市氣象為農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氣象為農服務針對性不強
目前南昌市已經依托專項開展了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但服務內容和實際農業防災減災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生產需求,種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需要更多專業性強、具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產品,而現有的天氣預報及農事建議等難以真正滿足農業生產要求,指導作用不強。
2.2 農業天氣預測與預報的準確率不高
南昌市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農業天氣預測預報準確率不高,難以滿足現代氣象業務發展實際生產需求。氣象服務作為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發揮利用氣象服務中基礎性、預測性和警示性的功效是氣象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且農業氣象服務科研技術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3 氣象為農服務發展對策
3.1 推進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大力推動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氣象現代化建設,以“江西微農”為載體,完善聯合服務、聯合管理機制,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通過手機短信、微博、微信、電視、廣播、全國信息員管理平臺等多渠道廣覆蓋傳播氣象預警信息,建立多渠道、廣覆蓋、精細化氣象信息發布體系,進一步推動基于“互聯網+”的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高效運行,著力推進氣象為農服務業務現代化,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氣象服務。
3.2 深化涉農部門溝通協作
進一步深化部門合作,推進與涉農部門常態化工作聯系,實現多部門數據共享,做好保障農業生產氣象服務,及時發布農業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指導農民科學生產和防災減災,進一步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部門聯動、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為農業生產、科學防災減災提供支持保障,逐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氣象為農服務水平。
3.3 加強為農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加強人員技術交流、加大業務培訓力度等方式進一步強化為農服務專業隊伍和技術支撐,堅持“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用人原則,引進、培養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改善現有人員條件不利的局面;采取專家授課、部門交流、外出培訓等方式提升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強市、縣農業氣象業務能力建設。
3.4 依托南昌縣農試站建設形成示范推廣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圍繞糧食安全和三農服務,依托氣象部門內外資源,“產、學、研、用”相結合,提升農業氣象基本業務、服務能力,積極推進水稻氣象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和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將南昌縣農試站打造成江西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開放平臺。
參考文獻
[1]楊靜,莫楠楠,遠紅杰.遵化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實踐分析[J].南方農業,2017,11(33):101-102.
[2]楊寧.北京市懷柔區氣象為農服務的現狀與轉型發展建議[J].河南農業,2017(30):15,20.
[3]劉忠禮.新疆博州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實踐及思考[J].江西農業,2017(19):51.
[4]朱紅軍.靈臺縣氣象為農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16):208,210.
[5]馬燕.氣象為農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 (19):243,245.
[6]王潔.永清縣氣象為農服務發展現狀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 2016,36(17):116-118.
[7]羅劍飛.廣漢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6):289,291.
[8]王海平.大廠縣氣象為農服務發展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 2012(16):313-314,317.
作者簡介:于澤華( 1992-),女,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天氣預報、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