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云琦
摘 要: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以“激發興趣”“深化認知”及“提升能力”三個方面入手,圍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意義進行了探索與總結。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興趣;認知;能力
史料是歷史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其恰當運用對于學生更加高效地展開歷史學科相關知識點的學習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我就有意識地運用了不同的史料,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親身體會,嘗試針對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意義展開初步分析與探討。
一、恰當的史料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歷史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字、圖像等資料,這些資料的恰當運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引領研究者穿越歷史,走進特定的年代,經歷體驗特定的事件,與特定的人物對話。這一過程,相信對于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調動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此,我便在自身的歷史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如,在教學“冷戰中的對峙”這節內容時,我便在上課一開始為學生呈現了如下赫魯曉夫對美國記者所說的話:“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聯合起來時,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來”。緊接著,我又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赫魯曉夫這段話發生在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那么他的這番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跟美蘇爭霸又有哪些聯系呢?如此一來,特定的史料與問題就巧妙地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疑問情境,使得他們迫切想知道赫魯曉夫上述一番言論背后的真實含義,而這顯然就使得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并自然而然地對那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由此足以證明,恰當的史料運用確實存在著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積極作用。
二、恰當的史料運用可以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認知
歷史作為已經過去了的事情,或多或少地與初中階段學生所賴以生存的現代社會生活存在著差別,而這一差別又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對歷史史實形成足夠正確的認知與理解。這也是導致初中學生歷史學習效率始終難以獲得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但是恰當的史料運用卻可以有效扭轉這一尷尬現狀,即借助足夠真實的材料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從而優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認知。對此,我感受頗為深刻。如,在教學“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節內容時涉及“蒸汽機的歷史意義”這一重要知識點,但由于過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對他們來說稍顯簡陋的蒸汽機在當時的歷史時代究竟能產生何等重要的影響。為了有效突破這一重難點,我便向他們呈現了《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諾斯關于蒸汽機的一段描述:“蒸汽機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夸大也不為過。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提供了動力的手段。因此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由來已久的依賴”。借助這一番文字性史料,學生足以從中窺見蒸汽機之于當時的歷史,不僅僅是一次普通意義上的發明,更是對整個社會生產與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引發了足以翻轉整個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其歷史意義可見一斑。由該教學實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史料存在著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的優勢,其恰當運用對于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認知確實存在著切實可行性。
三、恰當的史料運用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歷史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在于掌握繁瑣的歷史人名、地名、事件名,也不在于死板地記憶歷史發生的時間,而在于從這些浩瀚的歷史信息中抽繭剝絲般地得到某些啟示,并用其更好地指導自身的社會生活實踐。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還應當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恰當運用史料組織歷史教學無疑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仍然以“冷戰中的對峙”這一節知識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我還為學生呈現了如下一則美國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言論的史料:“當1945年同盟國擊敗軸心國,摧毀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
時,隨著另一場戰爭的開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這一則史料暗指那場美蘇爭霸戰爭,要求學生在層層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正是由于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上的矛盾加劇才逐漸導致美蘇兩國最終呈現兩極對立的政治姿態”。由此,學生不僅進一步復習、鞏固了之前所學的相關歷史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自身從歷史信息中分析、總結、歸納,最終形成自身歷史認知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鍛煉,一舉兩得,很好地證明了恰當的史料運用確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史料的恰當運用能使學生在懷揣歷史學習興趣、深刻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點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可以從所教內容的實際情況入手,靈活而恰當地對歷史史料進行篩選與運用,以使其在充分發揮教育教學價值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獲得更加穩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恒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實踐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7.
[2]程俊平.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學周刊,2016(7).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