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才
摘 要:學生平時看中的是考試、分數,這與新課標提出的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相差甚遠,甚至是相悖的。其實,看到和理解透每一類文本的審美價值,這既是語文的人文性,又是語文的工具性。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本;審美
一、詩歌的審美
中國詩歌起源于人類最原始的有節奏的勞動號子和民歌,是文學史上最早的文學樣式,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這樣就注定中國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詩歌的這一特質也注定其有一系列的審美特征,如雋永含蓄的語言美、朗朗上口的音韻美、高昂真摯的情感美、雄渾壯闊的意境美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欣賞詩歌時審美的切入點。就比如意境,不管是古典詩詞還是現當代詩歌,都非常注重意象及意境的營造。比如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最后通過煙草、風絮、梅雨三個意象的疊加羅列,讓抽象的閑愁也觸手可及,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詞人失意迷茫的心境。現代詩歌也有繁復的意象,比如余光中的《鄉愁》,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把抽象的自己的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讓我們慢慢領略到詩人的家國情懷,使詩歌呈現高遠的境界。
二、散文的審美
首先,散文的結構是最自由的,和題材的廣泛自由有關。所以散文給人以雜亂無章的初感,這也是散文外在的“形散”,散文結構雖自由,而意蘊卻聚焦于一點。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內容結構上,一會兒是雨,一會兒是歷史文化,但其主題意蘊就匯聚在一點:無法回大陸團聚的思鄉之情。其次,散文語言的自然清新、簡潔優美。有人一度把散文稱作美文,就是跟散文的語言密切相關的。如朱自清的《春》《匆匆》、高爾基的《海燕》等,無不像一首首精致而又別致的小詩!可以說,散文如天地間不加裝飾的赤子,率真灑脫而又自有一份天然的美感與神韻。
三、古文的審美
入選中學教材的文言文,教師要努力帶領學生挖掘文言文中的審美元素,作者的情感、人格,文本的意境、哲思美、語言美、形式美等,都可以作為我們課堂審美挖掘的對象。李密的《陳情表》緊緊圍繞著“情”和“孝”兩個字陳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婉轉地向晉武帝提出要終養祖母而不能奉詔,是一篇以情動人的名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走進文本,走近李密的內心,感受李密的苦衷,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為李密所動,然后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世界。古文的哲思美,如王羲之的《蘭亭閣序》告訴我們的生命哲學:生命何其短暫,務必珍惜生命以及身邊的美好事物,有生之年要有所作為。古文的語言美、形式美,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朗朗上口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子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浩浩乎如憑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等等,都讓學生體會到一種語言的韻律節奏之美,然后以此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先圣情懷的熱情和主動性。
四、小說的審美
1.以敘事的虛構逼真再現生活
首先,小說不是表現性文體,表現性文體詩歌和抒情散文重在表現細膩的內心情感,而小說模仿和再現的是外部現實。小說篇幅較長,就注定它可以詳盡模仿和再現現實。無論是對生活碎片的敘述還是對壯闊的歷史風云的再現,小說的細膩和觸角的廣闊都是其他藝術門類不可匹敵的。其次,小說再現現實生活的手段是敘事。所謂“敘事”,在兩個方面的含義上顯示著小說的特性。其一,敘事中的“事”就是小說中情節展現出來的生活故事,即要表現的生活原貌。其二,敘事中的“敘”,是一動作性之詞,在小說里面,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作者展現生活原貌時的文學手段。在設計小說的情節過程中,作家必定會采取一系列的文學手段,讓文本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比如,重組事件順序,選擇敘述視角,調控敘事速度,伏筆、懸念、照應等技巧的運用,抒情議論的有機穿插等等。最后,小說不同于散文,小說永遠與虛構同在,它是虛構的產物。小說再現生活,但筆下的生活又高于現實的生活。換一句話說,它既再現了獨特的現實,又超越了這個獨特的個別,這樣就使得小說文本具有普遍性。
2.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塑造要素。這里順帶要提及法國的“新小說”流派,法國“新小說”流派盛行20世紀50-60年代,哲學上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學和直覺主義以及現象學的影響,認為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是一個“謊言的世界”,會讓讀者忘記自己所面臨的現實。“新小說”流派主張在小說里要很好地區分人與物,認為要“寫出一個更實在、更直觀的世界”,主張以“靜物寫生”的極端方式來塑造小說人物,將人從小說中驅逐出去,但這種靜態的人,它本質上還是人,是一種被高度物化的現代人的隱喻。比如,卡夫卡小說里的人物,人已經物化為甲殼蟲。更是把人格“擬物化”的寓言,但最終不得不說它是人格化的甲殼蟲。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人物的小說是不存在的!所以刻畫人物形象仍然是小說家的重要任務!對于人物的塑造,小說既可以靜態地描畫,也可在動態的激烈斗爭中展現;動作描寫貴在確切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動態,而肖像、表情等描寫則主要描繪人物的靜態。
參考文獻:
[1]楊守森.文學:審什么“美”?[J].文史哲,2008(4):22-34.
[2]安正雨.“美”是文學的什么?[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0(9):23-24.
[3]韓晨旭.高中文言文審美教學[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