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的教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環境教育在科學教學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基于此,對初中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原則進行了簡單概述,隨后,進一步對初中階段科學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實踐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該領域關注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環境教育;實踐原則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國內教育事業,尤其是基礎教育環節當中,初中科學教學環境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方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現代化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探究與主動探索自然的科學探索精神。如何在現代化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管理方法,增強學生對于環境教育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一、初中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實踐原則
對于初中階段的教育管理活動來說,教育原則理論能夠推動實踐更好地向前發展[1]。在現代化的教學組織管理中,初中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原則,具有相對獨特的內涵特征與發展目標,在實際的教學和管理中,要始終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二、初中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實踐策略
在明確初中階段科學教學當中環境教育的基本原則之后,教師在組織教學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情感教育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學習科學教學環境教育課程內容時,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逐步發展必要的基礎知識技能,同時也可以培養科學的價值觀、情感與科學態度,逐步認識到科學的本質以及科學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比如,某初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環”有關課程內容時,為學生展示了森林、農田、草原等不同生態系統的圖片,讓學生充分地欣賞到自然環境的美。與此同時,教師還組織學生探索出自然環境當中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通過此種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人是環境當中的一部分,要保持環境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2]。當學生沉浸在自然之美中,教師通過采取適當的引導方式,可以使學生在主動探究自然時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積極地參與到自然環境保護的行動當中。
(二)提高敏銳性
自然環境當中的事物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很多事物的存在,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影響都具有雙面性。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職員工可以設計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結合教學材料當中的理念,組織學生進行探討。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夠激發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思考。比如,在浙教版科學教材的“電與磁”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設計出“要不要發展核電”等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有組織的探討與分析。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探討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結論上。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有許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都可能會存在各自獨特的問題解決方法。
(三)組織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活動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自然科學教育中環境教學內容的核心環節。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科學理論的理解,了解不同現象產生的原理。在參與科學實驗時,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某初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環境教育內容時,曾經多次組織學生參與科學實驗。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規范學生實驗操作方面。因為科學實驗中經常伴隨著不同物質的反應與生成,很多物質具有揮發性或者毒性,一旦進入到自然環境中,會對大氣、水源和土壤等都造成破壞。對此,教師明確指出,不僅要保證實驗安全與實驗的效果,同時還要充分地考慮到環保問題。明確藥品的合理取用、有害生成物的處理方法等,提高環保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科學教學是一項具有較強綜合性的課程內容,在現代化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從事初中科學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堅持科學教學環境教育的原則,并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探索出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方法。應用情感教育,提高敏銳性,組織科學實驗,讓學生更全面地感受到環境教育的特征和作用,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陳燕玲.初中科學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3):97.
[2]楊伯盛.淺議環境教育在初中科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5):189-190.
作者簡介:徐亞萍(1977.10—),女,浙江天臺人,本科,一級教師,初中科學教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