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嬛嬛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的開放、共享等特性為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幫助。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再以傳統的傳授型傳輸知識為主,而是要讓教師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诖?,對“互聯網+”環境下中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研究,主要從慕課、微課、微信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中學英語;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發展十分迅速。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互聯網+”就為中學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主要是因為,之前傳統的中學英語教學課堂已經不能有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以及差異化的需求,從而使得學生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漸下滑。那么,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就應該在中學英語教學課堂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最大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英語教學課堂。
一、中學英語教學模式現狀
近年來,英語教學逐漸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重視,使得中學加大了對英語課程的教學力度。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不斷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英語教學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并沒有教師想象中的高。其主要是因為,隨著對英語教學的重視逐漸加大,中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斷加大,再加上個別教師的傳統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被剝奪,只能無休止地做課堂筆記。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說明,傳統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有效適應當代社會下中學生的學習新需求。所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應不斷進行創新,以最大化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學習進步。
二、“互聯網+”環境下中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1.構建基于慕課、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慕課作為“互聯網+”環境下大規?;拈_放式在線課堂,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個性化平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全球教師教學資源共享,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資源及素養。而微課則指的是,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方式,為學生最大化呈現教學內容的一種數字資源。同時,由于微課具備時間短及主體突出等特點,使教師在應用微課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壓力學習氛圍進行有效緩解,從而為翻轉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翻轉課堂就是有效調換學生及教師之間的位置,不斷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師回歸引導教學的角色?;诖?,在“互聯網+”環境下構建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既能夠有效節省教師自身的教學時間,還能夠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優化課堂教學的作用。
2.構建“語言實訓室+網絡”立體化教學模式
“語言實訓室+網絡”的英語教學模式,就是我們在教室之中通過網絡的方式為學生展開課堂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調動英語課堂的教學氣氛。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實訓室讓學生分別聽讀練習英語課文的第一課,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與聽力能力。隨后,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多媒體抽選學生的方式,讓抽查到的學生到臺前進行英語課文演講?;诖耍處熅涂梢杂行Т蚱苽鹘y的英語教學方式,并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及成績。由此引知,在“互聯網+”環境下構建“語言實訓室+網絡”立體化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及課堂的教學效率優化,均有著相同的促進作用。
3.構建微信、QQ多元互動的課外自主學習平臺教學模式
目前,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教師利用微信及QQ這樣的交往軟件來構建課外自主學習平臺模式,有利于推動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從而做到學生的共同進步?;诖?,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家長合作的方式,允許學生可以在家里的時間上網,但其上網的目的應以學習為主。在這樣的情況下,英語教師就可以將全班同學加入一個微信群或者是QQ群,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群里收發課后英語作業。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之間討論,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诖?,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微信、QQ多元互動的課外自主學習平臺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人際交往以及學生的課后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綜上所述,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應不斷加強對于“互聯網+”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新模式運用,這樣不僅能夠讓自身樹立一定的教學理念,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并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相信在未來的中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會有更多的教學新模式逐漸涌出,不斷推動著中學英語課堂發展,并為學生的下一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伊小琴.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25-29.
[2]張傳堅.“互聯網+”背景下的中職英語教學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5):36-40.
[3]張冰.“互聯網+”背景下創客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英語廣場,2017(12):99-10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