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涵蓋生活、大自然各種現象的學科,可謂包羅萬象,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剖析“小學科學課教學之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一課題,以期能夠總結歸納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廣大教師提高一個借鑒。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方法;分析
科學課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動性,讓學生形成自覺探索新知、破解自然之謎的修養。在新課改的教育環境之下,科學課內容也極為豐富多彩,而各種情景圖片更是絢麗多彩。新課堂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此,本文從小學生看問題的視域出發,展開芻議。
一、 淺析小學生的思維、心理特點
小學生心理稚嫩、思維系統不完善,對問題停留在淺顯的表層認識上。對于理論性、抽象化知識的學習,小學生注意力難以持久集中。根據小學生這一心理、思維特征,教師應該考慮從興趣方面入手,讓學生形成自覺去探究事物的本能。而另一方面,小學生喜愛一切新奇的事物,并且時常萌發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創意性方面,小學生有時候會有出人意料的表現。而如何將授課的知識與小學生的思維、心理巧妙地結合起來,趨利避害使得兩者有機統一,是每一位科學課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項任務,也是挑戰。再者,新課改的教育環境下,科學課程教材在設計上更加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許多與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景圖像應運而生。這無疑為小學生的學習增添了許多別樣的色彩,也為教師的引導工作帶來更加艱難的挑戰。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忽略教材本質,那么課堂將呈現秩序紊亂、一盤散沙的狀態。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引導得當、能夠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那么新課堂將會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創造性思維與科學探索精神的未來人才。
二、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方法分析
(一) 設置生活情景教學,促進學生積極思索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之下,科學課本也穿插著許多生活情景圖片。這證明科學課這門學科對生活情景教學的重視。對此,教師還需要做好擴充、延伸的工作,以更加貼切的生活情景去引導學生思索問題。生活情景教學,是教師挖掘生活存在的與課本學科的思想理論緊密聯系的現象,教師將這一現象進行系統化的整理,成為教學中的“生活情景”。生活情景,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研究而成的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教學手段。生活情景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所需掌握的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而情景的延伸,學生的想象力也隨著而發散至更為廣闊的空間。總而言之,生活情景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吸收知識、加工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創新。而這一系統的思維發散過程,也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培養的教學活動。如,以《我們看到了什么》一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悉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夠運用系統化的語言描摹所見事物。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我們周圍有著許多的大樹,大家對大樹的印象是什么。教師出具圖片:這是一棵榕樹,大家可以說說榕樹有哪些特征嗎?你能說出幾條。通過生活情景導入教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思維也能夠隨之而進行發散,而形成創造性思維。如,上述的例子,學生學習之后,對大樹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對生命體有了全新的認識。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 利用教材中的合作探究資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合作、探究,是新課改教學理念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科學課本也充分體現這一點,而融合進合作探究這一主題的教學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教師按照學生的性格特征、基礎能力,將學生分為若干的小組。緊接著,教師根據課本內容布置一個課題,讓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如,以《機械與工具》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學生專用剪刀(出于安全考慮)剪裁漂亮的窗花紙,讓學生明白剪刀這一工具對手工創造的作用。緊接著教師出示釘子木板,要求小組探討可以用什么工具將釘子從木板中取出來。學生在小組之中進行交流、討論,而這一過程,學生也能夠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然后再發揮思維的能動性對問題進一步地破解,將知識進一步延伸。同時,學生在集思廣益、整理歸納的時候,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反饋、再創造。總而言之,教師要響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擅于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讓學生從合作、探究中習得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三) 組織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科學的步伐永不停歇,對科學的探究永遠在于一個“新”字。而科學課,教師更加應該引導學生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探究事物的習慣與素養。具體而言,在科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巧妙地讓教學行為更具“新”意,讓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念頭。而在強烈的興趣驅使下,小學生必然會產生創造性的意識,從而將這種意識落入到實踐中。這樣的科學課堂才更加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在《混合身邊的物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沙子與豆子在混合之后,會出現怎樣的現象。當學生將基本性的問題回答出來之后,教師再進一步設“疑”深入探析。教師可以提問,沙子與豆子混合之后,哪些因素是一成不變的,而哪一些因素會隨著人為介入而發生改變。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將沙子與豆子的混合物做分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運用新的方法去剖析問題、解決問題。而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出現創造性行為之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表揚、肯定,讓學生信心滿滿投身于科學探究之中。
三、 結語
科學課,雖然在小學階段屬于副科,但是科學課的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在科學課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行為,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展開。綜上所述,教師可以設置生活情景教學,促進學生積極思索;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合作探究資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根據實踐的證明,以上教學方法具有現實可操作性,能夠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余輝.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方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15).
[2]周永廣.結合小學生心智特點 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0):102.
[3]王超.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研究[J].中文信息,2017(6).
作者簡介:
包蘭慶,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康樂縣城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