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安 桂雙飛 錢賡
【摘要】目的 探討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方法 入選中年不穩定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49.9±6.3歲),男58例,女10例。根據冠脈造影結果,將≥3支病變者作為試驗組(21例),≤2支病變者作為對照組(47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危險因素。結果 試驗組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肌酸激酶(CK)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MI、血紅蛋白及左室射血分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他汀類藥物、鈣通道阻滯劑、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糖尿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高密度脂蛋白(HDL-C)納入回歸模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和hs-CRP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潛在危險因素,而HDL-C可能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保護性因素。
【關鍵詞】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ethods 68 middle-aged patients(49.9±6.3 years) diagnosed as unstable 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luding 73 males and 13 females, were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n=21,one- or two-vessel disease),control group (n=47,three-vessel disease) according to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Two-wa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risk factors of 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se patients.Results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test group had higher levels 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reatine kinase (P<0.05),and lower levels in body mass index,hemoglobin as well a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P<0.05).In addition,test group had higher incidence in statins,clacium channel blocker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Two-wa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abetes mellitus (DM),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were associated with 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nclusion DM and Hs-CRP level ar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DL-C level may be protective factors in such patients.
【Key words】Middle-aged patients,Risk factors,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冠心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中年人患冠心病人數的增加,不僅降低了患者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還過早地消耗了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是冠心病的復雜形式,往往病情嚴重,治療的投入和風險也較大,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預后不良因素。因此,探討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對冠心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是一項橫斷面研究。2016年12月~2018年7月從廬江縣域選不穩定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男58例,女10例,年齡35~59歲,平均(49.9±6.3)歲。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定義遵循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1]。根據冠脈造影結果,將≥3支病變者作為試驗組21例,≤2支病變者作為對照組47例。
除外有以下情況之一者:(1)合并有原發性心肌病或瓣膜病;(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感染及血液系統疾病者;(3)多臟器功能衰竭;(4)嚴重左室功能低下,射血分數<15%;(5)既往有血運重建史,包括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或PCI者;
冠狀動脈造影及結果判定 采用Judkins法7個體位造影,由2名有經驗的介入醫生判斷冠脈造影程度。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判斷標準:安裝定量冠狀動脈造影法判斷冠狀動脈狹窄處面積較狹窄近心端正常冠狀動脈面積減少的百分比,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或左主干病變及右冠狀動脈均有面積減少≥50%。
1.2 臨床資料采集
收集患者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身高、體重、吸煙史、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用藥史(他汀類藥物、抗血小板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CEI/ARB]、鈣通道阻滯劑、β阻滯劑),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同時測量血壓、心率、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內徑。
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空腹血液樣本,在4℃下離心后取上清,保存于-80℃冰箱直至分析。生化指標的測定:采用酶法測定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Roche Cobas6000,瑞士)。同時測定血紅蛋白(Hb)、血肌酐(Cr)、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連續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變量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以三支病變為因變量,各臨床生化指標為自變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P<0.05被認為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的比較
本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68例,平均年齡49.9±6.3歲。根據是否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分為試驗組21例和對照組47例,比較兩組中的定量指標(見表1),結果表明:試驗組LDL-C和CK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MI、血紅蛋白及左室射血分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列出了兩組中用藥史和病史情況,結果表明:試驗組他汀類藥物、鈣通道阻滯劑、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
以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為因變量,年齡、BMI、相關病史、用藥史及其他臨床生化指標為自變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如下:糖尿病、hs-CRP、HDL-C納入回歸模型(P<0.05),根據OR值從大到小排序依次是:hs-CRP、糖尿病、HDL-C(見表3)。
3 討 論
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是一組高危冠心病患者,其遠期預后較差,加之近年來冠心病的年輕化趨勢。因此,對于冠狀動脈三支病變進行早期識別和預警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及時進行血運重建治療及改善預后。
本研究對68例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進行了橫斷面研究,分析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臨床特點和主要危險因素。結果顯示:(1)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體內LDL-C和CK水平是顯著高于對照組,而BMI、血紅蛋白及左室射血分數則顯著低于對照組。另外,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鈣通道阻滯劑、他汀類藥物、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經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糖尿病病史和hs-CRP水平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顯著危險因素,而血清HDL-C水平可能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保護性因素。
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冠心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而且即使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有效的血糖控制,其仍然表現出較高的冠狀動脈病變進展風險[3]。另外,國內外研究也報道了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發生率較正常人群明顯升高[4-5],并且常常累及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程度也較非糖尿病患者嚴重[6]。最近,董華等[7]學者發現糖尿病史是造成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本研究中,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且,多元回歸分析也顯示糖尿病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的國內外研究相一致。至于其中潛在的機制,可能與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高血糖狀態和胰島素抵抗有關,因為這可以增加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力,減弱其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反應性,從而加速病變進展[8]。另外,Moreno等認為糖尿病是一類炎癥相關性疾病,內皮功能紊亂、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功能異常等均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造成新生內膜過度增生,從而促進病變的發生發展[9]。
眾所周知,炎癥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貫穿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及形成斑塊與血栓的全過程。我們的研究發現,體內hs-CRP水平與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具有顯著相關性,可以作為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潛在危險因素。Inoue等[10]發現,CRP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體內CRP水平越高,形成斑塊與血栓的風險也就越大。過高峰等[11]也報道,hs-CRP與冠脈病變之間有密切關系,隨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脈病變支數的增加,hs-CRP水平明顯升高,表明hs-CRP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的結論相一致。
另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血清HDL-C水平與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具有顯著相關性,提示HDL-C可能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保護性因素。然而,本研究是一項回顧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些難以控制的混雜因素造成結果偏差,尚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加以證實。
總之,冠狀動脈三支病變作為冠心病的復雜形式,對其進行早期預警和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得出,糖尿病和hs-CRP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潛在危險因素,而HDL-C可能是中年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保護性因素,上述指標在中年冠心病患者一級及二級預防中的作用應受到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