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高中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文化知識的積淀,還為迎接高校的選拔考試做準備,好的高中教育有可能是學生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的保障,也是學生開啟更美好生活的鑰匙,而高中課堂教學是影響高中生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公平性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文章列舉了影響高中課堂教學公平的因素并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教育公平;高中;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7-09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更好地認知自己,并不斷提高自己。在我國,受教育是人人享有的權利,教育的本義是尊重個人的追求和發展,滿足個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實現個人價值。目前公共教育資源有限以及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我國還不能滿足按需分配教育資源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學生接受的教育還存在地域差異,不能自主擇校,對公共教育資源的爭奪使得教育成為遴選人才的工具。所以教育公平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課堂教學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前線,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受教育水平,又由于課堂教學公平的評價標準模糊,一直以來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筆者總結了幾個影響因素并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視。
一、課堂教學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體現
課堂教學是教育實踐的前線,是教學活動真正的發生地。之前的擇校、遴選等都是入學機會和對教育資源的占用,這些只是求得公平教育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教師在把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并對學生的關懷、指導、鼓勵、期望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學習能力、學業成就動機的高低等除了受自身的努力程度、家庭背景影響,也受到班級環境、教師期望的影響。課堂教學公平主要體現在:教師在認知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給予班級中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程度不同的學生平等的對待,給予他們平等地受教育的權利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并使之能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切實全面、自由的發展。而且,課堂教學公平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班級里的學生一視同仁,給予真正切合他們個性和需求的教育。由于課堂教學中隨機事件的發生及學生情況的千差萬別,課堂教學公平比較難評估,但課堂教學公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主要陣地,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是教育領域內公平的主要體現。
二、影響課堂教學不公平的因素
在課堂教學中,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擁有相對較多教育資本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有絕對的優勢,形成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空間,教學活動向教師傾斜,學生處于劣勢,以不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這就為教學不公平埋下了隱患。
1.課堂外部因素
(1)高考招生制度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活動,高考以分數為導向,使學生不敢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完全按高考的要求削足適履,只為獲得高等教育的入場券;一考定終身,使學校和教師單純地追求升學率,“尖子班”“實驗班”等現象在高中非常普遍,這些特殊班級享有更好的師資、更好的班級學習氛圍,以及學校對這些班級學生有更好的期待,使得學生們的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感更高,這些因素間接導致課堂教學的不公平。
(2)教師評價制度也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活動。學校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待遇、榮譽的考核都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這在客觀上激發了教師“分數”本位的課堂教學觀,導致其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忽略了對其他學生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這是制度性的教學不公平的表現。
另外,由于課堂教學公平性的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對這一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深入的認識,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制約教育公平的主客觀因素,再加上一些教師本身的素質不高,也導致課堂教學不公平。
2.課堂內部因素
(1)情感、態度投入的不公平。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態度、情感、意志、品德等良好品質。而且,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能引起“自我實現預言”,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促使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并達到教師的期望值,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就是說,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不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響,而且受教師期望的影響。當然,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會存在不同的期望,如果教師的這種期望受到學生家庭背景,以及自身人際交往的喜好的影響,那么教師會對家庭經濟及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寄予高期望,經常給予他們積極、肯定的評價,認為他們會更有成就,那么這些學生受到的鼓勵指導就多,其學習動機水平更高、學業成就感更強。反之,對那些成績不理想、不遵守紀律或者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教師寄予的期待較低,給予的評價更多是消極和否定的,很少關心、指導他們,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動機水平就低。而這就是教師個人喜好導致的課堂教學不公。
(2)課堂的空間和時間分配的不公平。在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平等,表現為教師在課堂中占有絕對的話語權,且在講臺授課過程中,由于空間距離的關系,教師一般比較容易注意坐在前幾排的學生,上課時更容易關注他們的反應,也更容易給予他們信任和鼓勵,而坐在后面的學生容易被觀眾化、邊緣化。另外,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以及學生水平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關注一部分學生的需要,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而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進度一般受到強勢學生的影響,這些強勢學生或者是課堂當中比較活躍學生,或者是被教師賦予高期望的學生,或者是相對優異的學生,而其他弱勢的學生一般會被教師忽略。一般這些學生掌握或理解了學習內容后教師就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對其他學生的呼聲則一帶而過。
(3)師生互動不公平。從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情況來看,師生之間的交往大多是教師的選擇性交往。學生的學習成績、班級職務及學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都會影響教師的選擇。教師更加偏向于提問成績好、擔任班級職務或者是性格開朗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課堂參與互動及表現的機會,也更關注他們的認知度及錯誤點,并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師在這種課堂互動當中依據個人喜好對學生進行區別對待的行為也體現著課堂教學的不公平。
三、提高課堂教學公平性的對策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實行小班化教學
我國的義務教育已基本實現均衡,國家每年對教育的經費投入都在增加,但是校際教育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差異。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也有集中化趨勢,教學質量高的學校更容易申請到教育經費,從而使得好學校的規模越辦越大,部分地區重點高中的班級規模遠遠超過了每班45人的標準,使課堂空間變得擁擠不堪,不僅影響了班級的物理環境,限制了師生交往,而且影響了教師在課堂時間內對單個學生的關注度,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成績,這不僅客觀上降低了國家教育經費的利用率,還造成了對國家資源的浪費。如果教育經費能夠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特別是做到縮小在城市和農村、重點和非重點學校的經費投入的差距,就可以改善一些學校現有的辦學條件,讓家長和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從而縮小班級規模,減少由此造成的“擇校”“擇班級”“擇座位”等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公平性的因素。
2.改革高中教師評價機制,改變教師期望造成的教育不公
國家要改善教師評價機制,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消除教師期望造成的教育不公現象。現行的教師評價機制,將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福利待遇與學生考試成績掛鉤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不公的現象。而且,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和考試成績,會本能地對那些能達成自身期望的學生寄予厚望,對那些家庭教育理念好、智力水平高的學生會有所偏向,也容易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關注這些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機會,督促他們完成作業,在一定程度上將他們變成了學習機器,雖然提高了學習成績,但教師這種被動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對這些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為以后的教育埋下了隱患。同時,每個教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對待好學生只要一個眼神就能讓他安下心來去學習,而“差生”可能需要教師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他們改正學習觀念,而對于一個學習動機不強、家庭教育理念差的學生,教師的付出和回報有時是不成比例的。為了迎合學校對教師評價制度,教師難免會對不同的學生付出不同的情感和關注。教育工作是一份需要教師憑良心去做的工作,當改善教師評價機制后,給教師更多的自主權,他們會更好地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真正做到使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3.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培訓,改變師生互動造成的教育不公
教師素質低下是導致課堂教學不公的重要主觀因素。受社會功利化影響,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存在著以學生學習成績、家庭背景,個人喜好為條件的差別教學,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有損教師的職業形象。通過組織教師職業道德培訓,規范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特別是師德教育,樹立民主、公平的職業觀,樹立以人為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以培養人才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學習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從而具備自我實現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的教師說:“我把課教好,把知識同等地傳授給班級里的每個學生,就做到了公平,至于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課堂提問的安排也是根據教學計劃需要進行的,如果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要,那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可能就完不成了。”這樣的解釋真的挑不出毛病來,從而導致課堂教學公平的評價標準難以制定。師生互動有沒有厚此薄彼,是一個自我檢測、自我約束的過程,加強師德培訓,讓教師對待教育工作有一點敬畏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主觀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
4.通過因材施教的方法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每個高中學生對自己的受教育過程有不同的期望,有的學生希望獲得更多的組織管理機會,有的學生希望自己有個安安靜靜的學習環境,有的學生希望獲得更多的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有的學生希望教師在心理方面給予更多的幫助。而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有的學生自律性強,有的學生成就動機高,有的學生學習方法好。一個有心關注學生的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互動過程中會或多或少地感覺到這些差異和需求,而不是憑著自己的喜好對學生有統一的指導和要求,而是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和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這樣就做到了最大的教育公平。
四、結語
教育是對文化傳承、社會發展和個人幸福的重要支持,但關鍵是人的發展。馬克思曾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這樣才能促進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陸甜甜.關于高中課堂教學公平性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3.
[2]王 嬿.基于對高中課堂“后排生”現象調查的社會學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2(1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