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雨
摘要:民族高校是培養民族地區高等人才的重要場所。師德是提升民族院校辦學的關鍵,也影響著培養人才的質量。加強師德建設,是新時代民族地區發展的迫切需求。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理想信念不強、科研上缺乏嚴謹態度、制度不健全等,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應該從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師德文化環境、健全制度上的聯動機制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師德建設 問題 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104-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愿望更加強烈。面對發展相對滯后的少數民族地區,黨和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逐步縮小差距,促進各民族地區共同發展和繁榮。要發展教育,必須發展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一、民族地區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師德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1]12018年1月,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2]說明黨和政府對師德建設的重視,也標志著師德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新時代的發展呼喚高素質的教師,加強師德建設迫切性和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下面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師德建設是民族地區政治穩定的急切呼喚
高校是知識分子的集中地,也是宣傳影響時局的重要力量。民族高校大多地處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面對多元文化背景的差異,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尤為重要。要實現高素質的教師培養目標,需要加強每一位教師的師德。
(二)師德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縮小差距,必須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加強師德建設這個生存之本,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師德建設是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的內在需要
多元文化共存是當今社會的重要特征。[3]面對強勢文化的沖擊,應做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高校也承擔著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這也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加強師德建設,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二、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是教師質量還不盡如人意。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民族地區教師的思想也在發生一些變化,師德上存在一些問題。[4]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強,崗位責任感缺失
民族地區有的教師政治信仰缺失,不肯花精力去學習相關民族教育政策,甚至思想上有些偏激,無意間在課堂上流露出一些不恰當的言論,非常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還有一些有悖師德的現象也屢禁不止。比如師生關系轉化成一種利益關系,稱老師為“老板”,學生是這些教師的“打工者”。還有當工作條件或工資不理想的時候,對個人的利益考慮得比較多,缺少或缺乏高校教師應有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以及為大學生的成長服務的事業心。教師對工作缺乏熱情,只是看作養家糊口的普通職業,得過且過。此外,還有個別教師角色意識淡薄,想跳槽或從事其他兼職等影響部分教師的思想。
(二)教育教學失責,科研上缺乏嚴謹態度
高校教師承擔著教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由于教師的年終考核、業績大多與科研掛鉤,所以教師往往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備課不積極,上課過程不夠投入,沒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照本宣科,簡單應付了事。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有的教師安于現狀,只把教學看作“副業”,甚至厭教學,或把教書與育人截然割裂開來,不能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與學生缺乏溝通、信任和理解,導致只教書不育人,重科研輕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教師過于追求科研成果數量,在寫作之前沒有進行實地調研,過于急功近利,不去求證結論是否真實,完全背離了從事科研的基本道德規范。有的為了急于評職稱,學術上東拼西湊,粘貼造假。對待科研態度不夠端正、心態浮躁,導致業務不夠精深,缺乏科學求實的態度和嚴謹樸實的治學精神。招生規模過大,對新進教師把關不嚴,隨高校擴招,高校只重教師數量而忽略教師質量,這樣難免出現師德良莠不齊的現象。
(三)制度不健全,執行多流于形式
受功利化風氣的影響,教師對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教師對師德教育消極被動。學校對于師德的文件很多只是上傳下達,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少制度成為空中樓閣,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作用。也有教師反映師德教育內容過于老套,缺乏新意。很多高校把師德建設當成應付上級的規定性動作,流于形式,同解決教師思想問題的實際相脫節。
三、加強民族地區高校師德建設的有效路徑
師德建設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更要認識到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面就如何加強師德建設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激發內在動力,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
新時代全面加強師德建設,必須重視理論的作用,就要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更應強化教師主體,立足源頭推進師德建設,強調發揮教師個體的能動性、主體性。首先要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師德建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落實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導教師建立高度的道德自覺,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其次要學習相關民族教育政策,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是牢記自己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為此,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作為引路人的角色,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專業能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增強自律,并在不斷學習中規范自身行為,完善自身。既然選擇了民族教育事業,應從內心熱愛并尊重這份職業,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重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新時代全面加強師德建設,還要發揮榜樣感染人、激勵人、引導人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以及微信、微博等媒介力量,挖掘一些教師身邊的好典型,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展現優秀教師的良好精神風貌,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校園環境氛圍。通過學校的校風學風建設,并定期組織先進事跡報告團巡講以及教師經驗分享會、座談會等,采用一些接地氣的方式組織教師踴躍參與,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師德建設的積極性。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尋找身邊的好教師”“校園十大教書育人楷模”“最美教師”等活動也不少見。這些活動出發點都是好的,但結果取決于組織的每個環節,不排除有一些教師為了榮譽不惜花費財力去拉攏人氣等。應該反思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不違初心,各個環節層層把關,使活動真正切切實實地發揮作用,取得成效。民族地區高校加強師德建設,通過宣傳一系列正能量的榜樣和典型,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榜樣的力量吸納到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三)完善考核監督,健全師德建設的制度聯動機制
民族高校應立足自身發展的實際,完善制度體系。改變只是傳統照搬文件、上學下效的形式主義師德建設,使師德建設不再是束之高閣,走走形式,而是能影響到教師的教育實踐,切實發揮成效。首先,高校應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對于學校長遠發展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在招聘教師的源頭上,嚴把質量關,防止品行不端的人進入教師隊伍之中。對新進教師的學業背景、品德檔案等進行嚴格審查,把良好的道德素質作為教師準入的首要條件。其次,在評價體系上,應當規范嚴密。把師德作為教師年終考核、推選推優以及職稱晉級的重要條件,并與工資、導師聘任等相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制”,評選環節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標準逐層細化,切實保障教師的利益,發揮師德評價功能,促進師德建設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可以開展教師自評、相關管理人員和同行作為他評,以及學生評價相結合。再次,加強培訓,使師德培訓工作成為常態化,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使崗前培訓、崗中教育、師德輪訓、專題研討等有機結合、形成制度。[5]最后,加強社會各界對高校師德的監督。對于公眾、學生或家長等師德不良行為的舉報與投訴,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及時組織人員進行調查,針對出現的問題作相關通報或提出處理意見,確保處理結果公開透明。對于情節嚴重的責任人移交司法部門處理,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構筑清朗的高校師德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OL].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6-12/08/c_129396411.htm,2016-12-08.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1(1).
[3]趙培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J].中國高等教育,2013(Z2):66-68.
[4]高君智.民族院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2):69-71.
[5]鄭愛平,張棟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引下研究生導師師德建設研究——基于12所高校1496名師生的調查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