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穎 馬語孜
摘要: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是在幼兒期,這個時期幼兒心智和身體發展還不成熟,需要家長和教師給予更多關懷和幫助。這個時期家長和教師的行為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影響幼兒的社會行為和人格的形成。所以,良好的家園溝通,可以促進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與支持,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以農村幼兒園為例,從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方式與技巧、角色意識、農村家長的參與度、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等方面進行交流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教師;家長交流;問題及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幼兒園的教師與家長在對幼兒在園情況的溝通與交流的意識越來越強,但與城市幼兒園相比,農村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內容淺顯,溝通形式單一,進而應促進農村教師特別是農村幼兒教師的合理發展,[1]促進其與家長的良好交流,早期的幼兒教師和家長交流有助于促進雙方建立有效的溝通,孩子們各方面都很好,入學后降低行為問題的發生率,提高學習毅力等,[2]所以教師與家長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至關重要。
一、存在問題
(一)農村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方式與技巧存在問題。交流溝通不當,就容易引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矛盾。教師不注重幼兒的家庭特征、不同家長的不同性格特征,不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導致在溝通交流中家長經常有不被尊重、不被重視的感覺,使溝通效果達不到預期。面對家長的不理解與抱怨,耐心對教師來說是建立良好溝通交流的基礎。要明白,教師與家長交流幼兒在校情況并不是告狀,而是進一步促進與完善幼兒的行為規范,幫助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農村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中角色意識的認知存在問題。當出現矛盾時,教師不能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站在家長的立場多多考慮問題,教師與家長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雙方在文化程度方面與個人修養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了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在處理一些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問題時,雙方容易產生分歧,造成誤解。目前部分家長并沒有重視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對在幼兒教師角色的認知方面上存在偏頗。同時部分幼兒教師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
(三)農村家長對幼兒教育參與度的意識薄弱。在對幼兒進行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與家長的配合默契度很重要。但在農村,家長參與家園活動時積極性不高,參與度很低,這都是家長對幼兒教育參與意識薄弱的表現。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責任認知不夠透徹,自己對幼兒的付出較少,反而過于期待依賴教師的幫助。家長參與度不高就會減少了解幼兒在園情況的機會,降低家園合作的效果,無法全面了解幼兒的身心特征,影響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素質問題。特別是農村公辦幼兒園的在編教師,有很強的優越感,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不積極主動,親師之間產生距離感。造成家園溝通矛盾的重要原因是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過低,導致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感。一方面,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技能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并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與訓練,導致教師不知道怎樣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生成課程,只能生硬的按照計劃上課。另一方面,教師的職業倦怠也會影響家園交流與合作,幼兒教師長期的職業倦怠會導致在與家長交流過程中行為態度的冷漠。
二、對策建議
(一)農村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有效策略。幼兒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就要雙方相互尊重、主動溝通。教師尊重家長,不論家長工作性質是怎樣的,也不論幼兒家里是否有錢,都是一視同仁,要有教師是為幼兒服務的,是為幼兒負責的意識。[2]其次,不同家庭對幼兒的要求也不同,教師要因人對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還要注重交流的表達技巧,避免教師有對家長敷衍性的言語,要有效的深入溝通交流。
(二)更新觀念,完成角色轉換。教師與家長要相互配合,明確自己的責任。首先,教師要切實樹立為家長服務的思想,耐心聽取家長的意見,真心實意與家長做朋友。其次,家長和教師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做出努力。
(三)幫助家長融入家園活動。良好的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需要幼兒園教育政策與幼兒家庭教育實踐的適度配合。[3]有效促進家園共建的途徑:家長會、家園練習冊、家長開放日等。首先,幼兒園保證每個學期召開一至兩次家長會,讓家長了解近期教育任務及幼兒的生活常規,使家長進行育兒經驗的分享。其次,家園練習冊是家園溝通的一種較直觀的書面聯系方式,記錄幼兒在園在家的情況與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評價等。再者,家長開放日可以請家長觀看老師上課、參觀幼兒室外活動個作品展示區等,更進一步了解幼兒的一日生活。
(四)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首先,扎實的專業技能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基礎,因此要對農村幼兒教師技能方面進行專門的培訓,使自己是一名專業技能過硬的專業型幼兒教師。其次,提升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認真的態度、足夠多的耐心教育幼兒,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龐麗娟,金志峰,楊小敏.編制約束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困境與政策改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7 (07):53-56.
[2]徐赟.論教育政策與教育實踐互動的動力源泉與現實可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8 (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