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麗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數學閱讀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數學閱讀中的對象因其低齡化,使得數學閱讀更具特殊性。針對學生數學材料閱讀的現狀出發,究其原因,聚焦數學閱讀的本質,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指導學生數學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好習慣,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為實現高效的課堂打下基礎。
關鍵詞:數學閱讀;閱讀方法;閱讀能力;因材施教;小組合作
數學閱讀是根據數學問題和有關材料,用數學的思維方法來認識、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只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數學學習,而是要通過閱讀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何培養數學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1.針對不同學段因材施教
每一學段的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發展水平各有不同,在不同學段要講究因材施教的指導。低年級段的學生,看到數學教材往往會被書本中的圖畫吸引,這也跟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再加上這一學段的學生識字不多,很難閱讀語言文字,更談不上理解。此時需要教師的引導,帶領學生先大致地瀏覽一遍教材,直接講授編者的意圖,初步學會對照著目錄找到相應的內容。
中年級段的學生,思維發展水平有了提高,但還未發展完全,在低年級段時,他們已經有了必要的知識經驗和閱讀基礎,到了這一年級段,可以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先讀。比如,學期開始第一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把教材瀏覽一遍包括編者的話,再把這一學期的新知分分類,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和同學相互交流,匯報時,不管學生說的是否合理,先要肯定他的過程,再對一些不合理之處提出建議和整改措施,這樣一來,既保持住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數學閱讀水平有所提升。在后續的教學中,多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并要逐步培養學生閱讀后質疑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作業不一定都以計算為主,可以適當地布置些閱讀有關的作業,并且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批改。
高年級段的學生,在前面時間的指導下,基本上每節課都能做到課前閱讀。這時候,教師沒必要和以前手把手地指導,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教師此時要做的就是課堂上結合實際進行指導,讓學生學會利用已知來解決未知,解決問題后學會再次閱讀文本檢驗。比如解決問題類型的題目中大致分成三步: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這個步驟早在之前的中低學段中已經出現,只不過教師在教時并沒有完全放手,現在解決這類問題學生完全可以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2.針對不同課型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課可以分成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和實踐活動課這四種課型。針對不同的課型,閱讀的方法也應因材施教,有所不同。
新授課的特征是學生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是四種課型中的主要課型。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并形成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在知道閱讀時應設計有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比如,這個知識是怎么得到的?這個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問題?運用這個知識時要注意哪些問題?新授課中往往還有主題圖,新知的開始從圖開始,讓每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主題圖。
練習課的特征是以學生獨立練習為主,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數學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練習課的閱讀指導,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能轉化為數學語言嗎?題目中需要用到哪些運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回憶舊知,找到舊知與題目聯系?能不能把規范的過程寫下來?題目中的所有信息是否都有用?還能解決哪些題目?
復習課的特征是幫助學生把之前學過的知識再現、整理、歸納等方法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一些教師感嘆:“復習課難上,學生上課沒反應,就只有教師在上面講,問一句,答一句”,還有教師認為復習課就是練習課。復習課沒有新授課這么精彩,知識點都是已經學過的,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了。怎樣能讓復習課學生主動參與呢?閱讀方法的指導離不開問題的提出,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這樣既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復習,又避免了教師講授太多的尷尬。如,本單元的重難點是什么?你能根據本單元的知識繪制一張知識結構圖嗎?本單元的學習中蘊含了哪些數學思想?學完這一單元,你有哪些收獲?這個問題要多讓學生說一說,對于學困生,前幾個問題可能沒辦法準確解決,但是最后一個問題每個學生真正閱讀后,肯定都會有自己的收獲。
3.針對小組合作閱讀交流
小組合作交流是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分配到一定的學習任務,對小組內的其他成員負責,組內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組內所有成員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平等對待他人,明確知道小組的勝利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個別學生自己單獨閱讀時可能會出現應付了事,但是當數學閱讀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生會為了整組而用心閱讀。閱讀時先讓組內各個成員獨立閱讀材料,把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摘錄,并且小組內每個人先交流閱讀后對問題的看法,組內整合出一份完整的報告。然后每組代表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最后教師總結。這樣的方法換種說話就是在圈子里演講,先是以同伴的身份在自己的小組內演講,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再是以教師的身份向全班同學講授新知識,讓我們的課堂不再以教師講授為主。同時,學生作為小組內的演講者,為了向成員和全班同學講清知識點,會煩死自己的學習過程,并且對自己閱讀得到的知識反復加工、組織。如果有些知識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理解掌握,演講時就會出現問題,通過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師生交流,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相反地如果學生沒有小組交流這種形式,個人閱讀沒有表達的機會會造成學生以為自己都會了,上課也不能認真聽課,時間一久,學生會慢慢失去自覺學習閱讀的動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會學。”古人也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要教學生會學。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他們學會自主閱讀,指導他們的閱讀,充分合理地利用教科書以及身邊的相關材料,讓他們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他們的數學才能被大限度地激發,形成一種數學閱讀的新常態。
參考文獻:
[1]李敏.中高段小學生數學閱讀方法與數學學習興趣的相關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4 (10):51-53.
[2]段安陽.”犁耕式”閱讀:讓學習更好地發生—小學數學課本閱讀現狀與教學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