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陶福春 魯德才 梁博 李勝利 田森
[摘 要]為適應國家對新時代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工程訓練中心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出了“互聯網+技能訓練”教學新模式,以引領學生適應“互聯網+”時代,促進高校培養出符合現代化標準的卓越工程師。該模式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保障學生快速涉獵更多知識,拓寬知識面,從而能夠不斷提升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工程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工程訓練中心;互聯網+;工程素養;技能訓練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84
[中圖分類號]TB-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22-0-02
0 引 言
2015年7月下發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互聯網與制造業要進行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著重強調“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2018年6月,教育部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校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由此可見,新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作為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高校需緊緊新時代的新要求,培養和造就能夠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此背景下,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工程訓練中心借助已經完成的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平臺[1],緊緊圍繞“互聯網+”提出“互聯網+技能訓練”教學模式,旨在提升理論教學“寬度”的同時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傳統工程訓練存在的問題
1.1 工程訓練意識薄弱
工程訓練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實踐教育環節,更是造就學生吃苦耐勞、敢于爭先優良品質的實踐科目,為此,理工科院校均開設工程訓練相應科目。但由于參加工程訓練的學生對此環節的認知意識薄弱,多數學生進入工程訓練車間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從心里認定工程訓練就是培養工人的場所,與大學生身份有悖,更有學生抱著混學分態度,一切都事不關己,指導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將實訓科目等價于簡單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工程訓練的重要性。在普遍存在這種意識或心態的情況下,有的學生便會在上課期間出現玩手機、不注意聽講、睡覺及拒絕動手實踐等現象。
1.2 教學方法、方式單一
傳統的實訓教學方法采用“講—做”方式完成工程訓練科目,當中有些實訓項目,指導教師借助掛圖及相應設備講解工程實訓科目,之后進行演示及操作機器,學生便“照本宣科”進行操作,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創新創造能力,導致學生在工程訓練過程中出現不愿意動腦思考、只會單一性復制指導教師操作的現象,造成整個學習過程枯燥無味,難以實現工程訓練項目對大學生的培養要求。
1.3 課程設置不合理
傳統的工程訓練課程設置均是基于傳統的機械加工方式開展,除設備老舊難以滿足新時代對大學生技能要求的同時,各個項目的設計銜接上也不是十分緊密,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準確把握和理解整個工藝過程,拿到圖紙后便無從下手,更談不上一步一步進行準確加工了。即便進行了相應科目訓練,也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要求,從本質上難以培養具有一定工程素養的人才。
1.4 指導教師人員不足
工程訓練指導教師不足已經成為各大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既要求指導教師具備高學歷又得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尤其是在制造加工實訓項目上,難以保證學生、指導教師、設備三者之間保持平衡,多數指導教師將重點放在安全管理上,其次是生產零件的質量,無暇顧及部分未參加實操訓練的同學,從而導致這部分同學在心理上放松,加之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造成部分實訓指導教師“手忙腳亂”,既難以保證課堂紀律又難以保證安全生產。
2 “互聯網+技能實訓”教學模式構建
為解決當代大學生對工程訓練不重視的問題,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工程訓練中心提出“互聯網+技能實訓”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建立在工程訓練中心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之上,通過四個“度”進行實施,旨在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工程素養能力。
2.1 拓寬知識“寬度”
為滿足社會對大學生職業能力及工程素養的要求,工程訓練意識薄弱問題需要亟須解決,改革現有傳統的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培育出具有工程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迫在眉睫。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工程訓練中心為例,在工程訓練過程中除傳統的車、鉗、銑、刨、磨、鑄、焊等環節外,引入了特種加工、3D打印、數控等項目。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向學生展示國內外最新的制造技術、加工手段及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可借助工程訓練中心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通過學生賬號進行觀看和學習,借此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寬度”,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興趣,降低學習過程的枯燥無味。
2.2 提升技能“深度”
在教學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學生的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的能力逐步增強,學習的需求亦趨于多元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生與教師、學習資源呈現相互“交織”現象,不再是單純的“單向”灌輸知識。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工程訓練的本質,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工程訓練中心借助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向學生展現與工程訓練過程中類似產品,包括圖紙解讀、工藝(工序)過程解讀、安全操作規程解讀、下料方式、檢測方法及手段等,激發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掌握整個加工或制造流程。同時,在制造加工項目中,每個環節指導教師均準備3~5個加工項目,依據學生意愿自主選擇相應難度的項目,該過程中指導教師會仔細詢問學生的整體思路及方案,并進行完善,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加工要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保障學生真正成為工程訓練過程的“主體”,讓技能變得有“深度”。
2.3 降低管理“難度”
學生進入工程訓練車間,安全管理永遠放到第一位,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尤其是在制造加工實訓項目上,指導教師難以滿足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安全操作指導,從而導致無法保證學生在車間的安全,學生在上課期間甚至頻繁出現玩游戲、睡覺、嬉戲打鬧等現象。借助“互聯網+”平臺的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可有效解決此類現象。指導教師只需在機器或設備旁邊指導進行操作的學生,未進行操作練習的同學可登錄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進行自我學習,亦可進行設計和選擇相應難度的加工件,使學生充分利用時間,讓其有“事”可做、有“習”可學,管理難度便會自然降低,形成良性循環。
2.4 減輕教師“強度”
借助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學生在學習其內包含的相應資源時,后臺會記錄學生觀看的數據信息,并將數據信息直接反饋到該平臺,同時,每個項目或環節均要求學生寫下相應學習心得,指導教師可依據數據信息及學習心得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同時,每完成一個項目,學生可通過自己的賬號進入考核界面進行考核,或者通過關注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工程訓練中心微信公眾號進入考核界面,通過輸入學號及所完成項目或環節,系統會針對該項目或環節隨機出20道題目,每完成一道題目,題后會出相應答案及解析,答題成績會記錄在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后臺,直至所有項目或環節考核完成,系統會自動合算學生本次工程訓練所得成績。與此同時,指導教師便可將用于管理學生的時間轉化為生產質量時間,保證學生安全生產的規范、合理性,亦能協助學生自主設計相對較難的項目,保障學生安全操作相應設備,同時又避免“手忙腳亂”地穿梭于實訓區域和非實訓區域,有效減輕了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
3 結 語
實施工程訓練中心“互聯網+技能訓練”教學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對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工程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有效拓寬了學生學習知識面的“寬度”,大幅降低了學生管理的“難度”和工程訓練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各個環節相互“交織、配合”,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工程訓練,用切實的實踐經驗檢驗理論知識。可見,“互聯網+技能訓練”教學模式對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工程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陶福春,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1]陶福春,劉揚.工程訓練中心車間網絡監控及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0).
[2]馬聰玲,戴俊平.機械工程訓練網絡化教學平臺的建設與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4(10).
[3]李曉春,曲曉海.工程訓練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
[4]王金學.工程訓練中心建設與教學管理改革探討[J].實驗室科學,2008(4).
[5]燕研,李潘坡.基于課堂教學模式重構的“互聯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框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