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興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廣大數學教師迎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師,因為這個階段的數學更具有抽象性,所以好多學生都反映學習數學特別吃力。那么教師如何教學才能保證基礎薄弱的學生學有所得,還能使成績較好的學生的能力獲得更好的提升呢?小組合作學習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安排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也就照顧到每個成績層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在小組合作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激發其學習熱情,進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組合作;高效課堂;初中數學
小組合作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壟斷整體信息源而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它能夠積極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以提升。以下就是筆者對于小組合作的一點體會,望為同仁提供參考。
一、科學建組是小組合作成功的“基石”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科學建組是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首要條件。具體的建組流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組與組之間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既能保證小組內部成員之間優勢互補,也可以確保各個小組公平競爭;第二,小組內部應以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素質和興趣愛好等作為依據安排具體的角色,使人盡其才;第三,教師要扮演好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調控者的角色,鼓勵小組成員輪流發言,消除優等生的權威性,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感受到地位平等與機會均等,充分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
二、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是小組合作成功的“指南針”
1.采用問疑結合的方式進行合作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設置疑問,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并鼓勵他們親自實踐,幫助其樹立求真務實的學習精神。而學生發現問題后,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因而會更加迫切希望找到答案,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討論和探究問題,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
比如,在講授蘇教版七年級下冊“平方差公式”時,我采用設疑的小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小組內成員積極交流。我先板書以下三道計算題:(1)(1+3a)(1-3a);(2)(5+2b)(5-2b);(3)(7+3c)(7-3c)。并故意寫出這樣的結論:(a+b)(a-b)=a2+b2。學生看到后,異口同聲地對我說:“板書寫錯了!”我便對學生說:“為什么你們認為我寫錯了?”學生回答:“因為和書上的不一樣!”我說:“那為什么書上的就一定對呢?你們要親自實踐,證明自己的結論!”于是,我安排學生先獨立思考。幾分鐘過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組討論中。我留心觀察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針對不同小組在討論時產生的問題合理地點撥,讓各小組代表發言,最終學生探究出了正確的答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探討問題,尋找數學的真理。而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幫助,感受到了合作的魅力,進而提高了整體的教學效率。
2.采取指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作教學,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大部分學生犯了同一類型的錯誤,而這既影響了學生正確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不利于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采用指學結合的方法,在教授學生解題方法的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充分地討論,甚至是辯論,而小組成員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彼此想法的漏洞,相互幫助矯正,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促進整個小組的共同進步,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多項式除以單項式”中,我針對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出現漏除的現象,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我重新講授了多項式除單項式的解法。接著,我安排學生針對錯題重新思考,然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學生在交流時要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由小組其他成員分析其合理之處和存在的漏洞。在此過程中,我隨時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狀況,對于在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卡殼”現象,及時做出針對性的引導。小組成員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僅糾正了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的思維誤區,還使其學到了更多的解題思路,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從而使小組合作的優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總之,小組合作法教學有很多的益處,大體分為兩點: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彌補其難以面向差異眾多的學生的不足,使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共同提高,從而提高了整體的教學效率;其次,對于學生而言,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其交流合作能力和適應能力。然而,初中數學教師探究小組合作法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因地制宜地進行創新,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嵐芝.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7(36).
[2]邵梅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好家長,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