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摘 要: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外作業,才能真正實現作業訓練的減負、增效,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分析目前初中語文課外作業布置上的偏差的基礎上,為初中語文教師提供針對性、操作性都較強的優化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自主性;趣味性;人文性;生活性;創新性
課外作業一般是由教師自己設計或者選擇形成的,需要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完成的學習活動。它是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消化、鞏固和深化,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才能的重要途徑。
通過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筆者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和一些同行在語文課外作業布置上的一些偏差。在各地疾呼“減負增效”的今天,一些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語文作業布置的盲目性、隨意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效性作業、重復性作業、機械記憶性作業、懲罰性作業,導致學生因課業負擔繁重身陷苦海而難以自拔。我們不能對此一味譴責學生過于貪玩和脆弱、家長沒疏導好,而是應該更多地從教師的教育教學方面去反思,反思我們的初中課外作業設計是不是不夠科學、合理。
一、當前初中語文課外作業布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觀念上:偏向“分數至上”,題海訓練使學生難堪重負
初中階段因尚未進行文理分科,學生學習科目多,任務繁重。在“分數至上”的觀念下,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也越來越“急功近利”,大量的作業使學生每天像拉磨的驢一樣機械地圍著作業一圈又一圈地不停轉。不少學生經常“開夜車”,視力和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語文作業在開闊閱讀視野、積累語言、培養人文精神等方面也收效甚微。調查數據更是顯示,語文作業量大、費時,是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倦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2.內容上:偏于重復抄默,機械性強,脫離生活實際
初中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內容大多數都是以反復的抄寫、背誦默寫、翻譯古詩文、做練習等機械、單一的內容作為主流,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忽視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習之間的關聯,忽視了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結合。這樣的后果只是讓學生越來越感覺語文學習的枯燥無味。
3.過程上:輕學情分析,缺乏層次性與合作探究性
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往往籠統地設定某學習用書“第幾課”或“第幾頁”,而作業內容的難度、作業完成所需的時間、學生完成的預期效果都沒有考慮進去。學生為完成形式單一的書面作業,往往需要把自己一個人封閉起來抄抄寫寫,既沒有同學間的合作探究,也缺乏教師的過程性指導。這種沒有因材施教、籠而統之的作業布置形式,勢必會造成語文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陷入作業完不成、語文課上不聽講、語文學習興趣下降、不想做語文作業的惡性循環。
大量的事實證明,如果對語文課外作業缺乏細致、科學的研究,教師就很難在作業環節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這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效果,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并且我們倡導多年的素質教育“減負高效”也必將成為一句空話。
二、優化初中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具體方法
課外作業的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應該以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并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智力水平,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體現趣味性、人文性、生活性和創新性。
(一)分層布置,體現自主性原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的課外作業設計不要用過多的框架去限制學生,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寬松自主的氛圍下主動參與學習,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性原則。
1.因材施教,分層布置作業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因受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教師能充分認識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不同,并尊重這種差異性,因材施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
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必須采取分層布置作業的策略,供學生自主選擇,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必須完成每課的基礎性練習,以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至于一些較難的拓展延伸性練習,他們可以選做或不做。除了作業難度分層,在完成作業時間上也可分層要求,要求優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業,后進生可以寬限幾天。這樣,保證了后進生的作業質量,使之扎實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性循環。如學習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項作業:
①背誦并默寫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發揮你的想象寫一段話;
③同樣是送別詩,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什么不同?
這三項作業包括語言積累、寫作訓練、閱讀遷移訓練三種類型,作業的難度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層次,能夠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又扎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2.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設計課外作業時,可以進行角色換位,引導學生主動設計作業。有時課文或單元教學任務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站在命題人的角度仿照示例來命制課文或單元復習檢測卷,然后同學間交叉檢測、評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作業設計,使死板、單調的語文作業變得精彩有趣,學生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探索者。
(二)形式多樣,體現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不竭的動力。現在的初中生大多追求新潮和時尚,看的電視電影都特別多,喜歡表演,模仿能力也特別強,教師可以適當地設計一些表演類作業。如教完《皇帝的新裝》《威尼斯商人》等故事情節精彩的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自由選擇表演伙伴,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把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再加上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動作、表情,在班上進行話劇表演,最后由學生評出最佳創意、最佳演員、最佳編劇等獎項,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把豐富的學習資源內化為自身的財富,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發展他們多樣的個性。
語文作業的形式應該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語文小報、論文、小制作、課外調查、辯論賽等。學生興味盎然地完成了新穎多樣的作業,不僅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愉快而又難忘的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喚醒了學習的主動性。
(三)增加情感體驗,塑造健全人格,體現人文性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的語文課外作業應該融知識技能與人文關懷于一體,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情感的啟迪、心靈的凈化和人生的領悟。
如學習《我的母親》一課后,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
1.請搜集與母親有關的詩歌、散文、格言或俗語,仔細閱讀,細細品味母愛的偉大;
2.都說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你從十幾年來與你朝夕相處的母親這位老師身上學到了什么,或者說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親的影響呢?回憶一下,可以記在周記里;
3.今天放學后,仔細觀察母親從下班回家到晚上休息的一舉一動,甚至是微妙的表情或不經意間發出的一個語氣詞,可以記錄下來,換位思考,你有什么樣的感觸?
這個作業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創設了一個能與學生心靈產生共鳴的氛圍,在學生融入情感與自身生活經歷產生對接后,引領學生觀察、思考,感受母愛的偉大。學生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學會在閱讀文本、觀察生活中思考人生、社會、自然,陶冶美好情操,提升情感境界,滋養心靈,成長為完整的人。
(四)關注生活,注重作業的實踐性
陶行知說:“生活即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縮短文字與情感的距離,學用結合。
1.“口語表達型”作業
學生在家,可以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教師可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口語練習。如在學習《范進中舉》后,讓學生回去給家長講講范進中舉的故事。學生向家人講述故事的過程,是學生對作品加深理解、對文本進行再創作的過程。而家長直接聽孩子“演講”,又隨時對孩子加以點撥,這種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雙向互動,既鍛煉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促進了父母和孩子的溝通。
2.“觀察積累型”作業
觀察是積累的前提,學生往往會對生活的所見所聞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可結合語文教學布置一些觀察類的作業。如教學完《看云識天氣》后,可以布置學生自己觀察云彩的變化,判別天氣變化的情況,學以致用。
3.“生活體驗型”作業
語文的學習應注重現實性、實踐性,它是一種生活化的學科,應該深入生活,加入煙火的味道。教師應該將課堂內與課外溝通起來,充分地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教學資源的作用,延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長學生的社會見識。比如在清明節的時候,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聽老軍人講述曾經的戰斗,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與英雄情結,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4.“閱讀延伸型”作業
語文素養的提高主要在于日積月累的沉淀,只靠課堂的學習難以真正的提高,必須有課外閱讀對課堂教學進行延伸和補充。閱讀延伸型的課外作業正是源于課本而又超越了課本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可以較大程度上避免課外閱讀的漫無目的與混亂狀態。如學了《楊修之死》后,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典型故事;學了《香菱學詩》后可以指導學生讀《紅樓夢》中其他感興趣的章節……這種作業形式讓學生大量地去品讀感悟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正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題中之意。
(五)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作業設計要注重創新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創作中享受語文的樂趣,在創作中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文作業要體現這一目標可以設計一些這樣的作業:如為某個產品寫廣告詞、寫小說、自編自演劇本、設計活動的流程、創作網頁的欄目等。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網絡平臺,布置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在微博、微信等網絡空間里,不拘長短,隨感隨記,寫好后教師和其他同學也可以進行跟帖評論,師生可以“點贊”,評出“精華帖”。這種靈活、便捷、新穎的寫作方式,既增進了師生情誼,又增添了語文作業的樂趣。
總之,語文作業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要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這里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這里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這里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在這里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炎傳.試論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教育教學研究,2007(3).
[2]冉超.普通高中學生輕視語文作業的心理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
[3]蘇曉冬.如何布置中學語文作業[J].學周刊,2011(3).
[4]柴懿.初中語文課外作業現狀與設計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5]張丹.初中語文課外作業布置現狀及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