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娜
案例:冬日的中午,課間十分鐘,陽光明媚。我提前兩分鐘來到教室門口候課,一個帥氣的男生劉某穿著十分單薄,搬了個板凳在門口曬太陽。劉某對我說:“老師,外面暖和,咱們到外面上課吧!”我說:“那你一個人在外面上課吧!”上課鈴聲響了,學生陸陸續(xù)續(xù)走進了教室。“老師好!”“同學們好!同學們請坐!”這個時候劉某搬著板凳,來到教室門口能曬到太陽的一位同學的座位邊上坐下。我對他說:“你坐到外面的太陽底下去。”劉某說:“老師,我坐在這里不說話,好好聽課。”我平靜地對他說:“那你回到你的座位聽課去!”他依然不動。我說:“給你兩個選擇:要么回到你的座位去,要么坐到外面曬太陽去!”他還是沒有動。“我等你回到你的座位再開始講課!”劉某依舊如泰山巋然不動。于是,我拿起書本走出了教室,坐在了辦公室里。心里非常生氣,同時內(nèi)心又忐忑不安。想著學生在教室都在做些什么呢?學習?說話?抑或……就這樣,我艱難地捱到了下課鈴響。當我走出辦公室時,學生也走出了教室。第二天,又輪到了這個班級的課,這個學生也沒來向我承認錯誤,我一直猶豫著是讓這個學生道歉了再上課?還是直接就去上課?站在教室門口,我做了十分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還是邁入了教室。在以后的課堂上,這位學生很是乖巧地坐在座位上,但我依然對這位學生耿耿于懷,因為他一直未就此事向我道歉。
反思:這件事情究竟是誰的錯?上述案例中的這位學生劉某,任性,固執(zhí),逆反,自尊心特別強,沒有紀律和規(guī)則意識,他不懂得尊重老師、同學和紀律,不懂得紀律和自由的關系。從教師的角度分析,教師離開講臺,扔下學生,跑出教室,也就擅離了職守,自覺不自覺中就犯下了一個過失,制造了一個教學事故。課堂上老師要做的主要事情是控制局面,穩(wěn)定秩序,保證完成教學任務。不能因個別學生的問題,演變成對全班學生的集體“懲罰”;誰的問題就是誰的問題。而且教師當時也太過于教條、刻板,缺乏寬容之心。學生穿著單薄,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夠關心體諒學生。其實當時只要他能認真聽課,不打擾其他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就行。然后等到課下再找他談話,教給他學會愛護自己,衣服穿厚些不至于影響上課,同時讓他懂得紀律與自由的關系,教他學會尊重課堂紀律和教師。那么,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呢?如何達到全班學生利益最大化?作為教師遇到此類的問題,如何積極應對呢?我在思考中總結(jié)出幾點經(jīng)驗和教訓。
一、提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找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各方面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現(xiàn)代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面對的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的集體,為了教學效率,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而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qū)W生的一切,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技能、知識、家庭環(huán)境、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用統(tǒng)一的要求和制度來規(guī)范所有學生,抹殺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個性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因勢利導,不能強行改變或不理不問。
二、熱愛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教師用愛心去呵護學生的成長,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聰明的才智。因為愛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學生如果能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關心和尊重,才能激發(fā)出健康的情感,產(chǎn)生積極向上、奮發(fā)學習的動機,學習動力才會
持久。
三、明確課堂行為準則,預防學生的問題行為
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學生搗亂、不服從、不合作、多動、不安心學習等問題行為。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課堂質(zhì)量和教學秩序,教師在學期初,最好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的方式,對課堂行為提出明確的、具體的要求,并以此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準
則——課堂規(guī)則。這樣就可以事先確立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期望,讓每一個學生都明確是非標準,知道哪些行為是可行的,哪些行為是大家反對和鄙視的,會受到怎樣的懲罰。這樣可以較好地預防一些課堂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
四、寬容學生
寬容學生是教育本質(zhì)的要求,是幫助學生改正缺點的前提。初中生由于年齡相對較小,對道德評價標準往往把握不準,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在某些方面可謂是“無知”,這也是他們不可避免犯錯誤的主要原因。很多學生根本意識不到自己錯誤的存在,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因此,對于犯錯誤的學生,寬容是教師愛的體現(xiàn),是了解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zhì)。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過程。學生難免會在課堂中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糾正這些錯誤,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本案例中教師不應該帶有情緒化的偏見,去放棄這個學生。
五、創(chuàng)新課題模式,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不要刻板、教條,不拘泥于課題固有的座位形式,只要學生能夠?qū)P穆犞v、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認真完成學習目標,那么無論什么形式的課堂都是我們的最佳選擇,都是我們所希望的最好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