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振 王樂
禹城市全力推行“干事創業、嫉慢如仇”理念,構建“10+2”工作體系,全面實施五個“1+1”工作法,全面提升政務效能,全面深化市權縣用、證照分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等體制改革,用好用足上級政策,敢作敢為探索創新,努力實現行政權力規范運行、政務效能全面提升。
一、實行“一減一增”,全面提升辦事效率。“一減”,即壓減本級審批事項,建立健全市鄉兩級權責清單體系,扎緊權力運行制度籠子,先后6次清理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1項。“一增”,即承接市級下放權限,42項“市權縣用”改革事項中,31項在禹城先行試點。為確保下放權限“接得住、用得好”,制定詳細工作實施方案,主動與德州市放權部門對接,登門學習,熟悉業務,厘清權責,確保下放權限有效銜接、順利辦理。去年,下放權限共辦結事項2655件,節約時間成本4296天。僅“特種設備登記注冊”這一事項,就辦結435件,節約時間成本217天。
二、打造“一廳一網”,全面提升服務質量。“一廳”,即辦事大廳,依托高標準的政務服務中心,推進“零跑腿”“最多跑一次”改革。創新實行“一窗受理、分散審核、同步審批、限時辦結”并聯審批模式,審批速度提升近80%。去年以來,為禹王新材料等36個項目實行并聯審批,全力推進重點項目早開工、早投產。得益于高效服務,黑石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從年初建設,目前已注冊企業14家,總投資80億元,冠名“省級”的當天注冊辦結,2家冠名“國家級”的兩天內注冊辦結。26名外國專家駐禹,在市直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入境直接入駐,相關手續即接即辦、當天辦結。正在建設的協同發展產業園,可容納項目52個,手續辦理由企業“單打獨斗”,變為高新區和城投公司“批發辦理”,項目當天簽約,當天辦理手續,全部限期辦結,打造了項目落地的“禹城速度”,為加快發展搶得了先機,積蓄了動能。“一網”,即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249項行政審批事項、1918項公共服務事項網上全程辦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11個鄉鎮均建成高標準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社區便民服務站376處,在線辦事全部覆蓋,省市縣鄉四級互聯互通。
三、實施“一證一照”,全面提升營商環境。按照省政府要求,德州高新區承擔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任務,3月26日實施方案獲省、市批復后,我們快速推進相關工作,實行政府網站公告、專門窗口辦理、微信平臺輔助等工作機制,改革啟動以來,進入高新區的42家經營主體全部實現“證照分離”,取消事項5項,32項事項由審批改為備案,切實減輕了企業辦證負擔,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
四、推進“一局一章”,全面提升審批效能。為做好這項工作,禹城市成立以書記、市長為組長的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領導小組,堅持統籌調度,高位運行,在全市率先組建行政審批局,實行 “一枚印章管審批”。按照應進必進原則,除公安、國土、規劃等專業技術水平要求高、帶有制約和限制性等暫不宜納入相對集中審批范圍外,其他部門單位的行政許可及其關聯事項和收費事項原則上全部劃轉到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集中實施。目前,擬劃轉集中到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的行政許可事項174項,暫不劃轉需進駐大廳的行政許可事項47項,不劃轉也不進駐大廳的行政許可事項1項。
五、開展“一幫一調”,全面提升發展動能。“一幫”,即全力幫助新動能企業,落實好“進解促”、“三航行動”,對6個省級、69個市級、194個本地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庫項目,全部落實分包領導、責任部門,上門服務,幫扶協調,只為發展找辦法,不為困難找理由,全力以赴抓進度、抓投產,對工作不力的單位,市委常委會點名批評、全市通報,“等不起、慢不得”成為新常態。大力推進模式創新,以工業地產方式推進產業組織招商,建設好中央創新區、協同發展園、大健康專業園、鄉鎮產業園。研究制定高稅收企業扶持、引進人才購房補貼、發展總部經濟等多項扶持政策。開展“大排查、大規范、大服務、大提升”百日集中行動,幫助企業規范手續,防范風險,提升水平。“一調”,即堅決調整落后產能企業,去年以來,把優化產業結構、破除無效供給和低供給,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下決心淘汰出清落后產能、嫁接改造非正常企業,先后取締小散亂污企業136家,盤活改造企業16家。
通過深化“三項改革”、推進五個“1+1”工作措施,禹城市一季度GDP總量和增速在全省分別前移13個、31個位次,1—5月份,完成公共預算收入8.0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重點企業稅收同比增長27%,新引進項目超過去年全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較好成績。□作者單位:禹城市編辦E:TZL
關鍵詞:政務效能 提升 市權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