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成為我國財稅政策改革的導向標,影響著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我國財稅政策的調整。本文以供給側改革為背景,通過分析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供給側改革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現行中小企業的主要財稅政策、現行中小企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對中小企業財稅政策提出建議,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中小企業;財稅政策;問題;建議
一、前言
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財稅改革作為其重要內容,政府財稅部門應立足經濟形勢,制定和調整適應當前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良性發展、做大做強,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優良的外部環境。當前,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現行財稅政策存在諸多問題,與財稅改革不相適應,本文將重點分析中小企業現行的財稅政策及存在的問題,并圍繞問題“對癥下藥”,提出科學化建議,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指導意義。
二、供給側改革對中小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1.帶來的壓力
(1)轉型發展的壓力。現有中小企業多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產業鏈條單一,資金鏈薄弱,生產方式粗放,生產成本較高,企業利潤薄弱。供給側改革實施后,中小企業不得不轉變發展方式應對更加激烈的競爭,拓展產業鏈、銷售鏈,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實現集約化生產,對企業轉型發展帶來壓力。
(2)技術創新的壓力。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沒有核心技術,缺乏關鍵技術、關鍵人才。中小企業要想在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生存發展,就必須實施技術創新,掌握關鍵技術、關鍵環節的主動權。
(3)勞動力成本的壓力。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出現結構性短缺,主要是高端技術人才、核心科技人才短缺,造成人才供不應求,用人成本增加,為企業發展帶來壓力。
2.帶來的機遇
(1)金融政策的機遇。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金融體系改革,金融支持企業發展的力度將會更大,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在融資政策享受上將進一步趨于平等。同時,新的金融環境和金融政策下,必將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滿足不同規模、不同領域的企業融資需求。
(2)財稅政策的機遇。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稅務成本較高,間接稅、流轉稅及加工、銷售等生產經營環節稅較多,財稅改革出臺了較好的減稅、免稅政策,為中小企業減輕了負擔,增強了發展信心和動力。
(3)創新創業的機遇。供給側改革鼓勵和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出臺相關政策,為中小企業創造了更好地發展環境,能鼓勵中小企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技術創新,鼓勵能人創業,保障企業持續向好發展。
三、我國現行中小企業財稅政策及存在的問題
1.現有財稅政策
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1)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企業所得稅與企業利益息息相關,國家通過對中小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實施減、免,保障企業的利潤。如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或項目、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符合減稅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給予一定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可以激發企業創新創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對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可以鼓勵企業加大對產品和技術的研發經費投入,不斷改進產品、改善工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此外,我國還出臺了其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所得稅優惠政策。
(2)增值稅優惠政策。2009年,我國將以前的6%、4%兩個增值稅納稅標準統一調整為3%;2018年5月1日起我國將增值稅原適用17%稅率的制造業等、11%稅率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率,分別下調1個百分點;隨后繼續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增值稅政策,并不斷加大優惠力度,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促進了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3)融資優惠政策。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中小企業融資、資金支持方面的政策,2018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新提出五項措施增強小微企業信貸供給,對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小微企業貸款附加費、小微信貸供給、小微企業貸款抵押作出了新的規定,進一步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4)其他優惠政策。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我國稅務部門將針對小微企業的行政事業收費、銀行與中小企業的借款合同印花稅、教育費附加、水利建設基金等費用給予減稅或不同比例免稅,多種途徑減少企業稅費負擔。
2.存在的問題
(1)政策優惠形式單一。現行的企業財稅優惠政策中,在企業所得稅、融資政策等方面優惠較多,在增值稅或其他稅種上優惠較少,不能從根本上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費壓力。同時,我國中小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基數較高,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企業減負作用不明顯。
(2)優惠政策缺乏連續性、系統性。當前,我國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比較多,政策出臺部門和執行部門較多,政策零散,不夠系統。多數政策臨時通知,在三五年后取消,缺乏長期的持續的政策,不能持續實施,企業不能真正享受政策的優惠,打亂了企業長期發展規劃,企業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3)財政資金投入少。我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資金總規模雖然逐年增加,但中小企業體量大,資金需求量大,具體到企業和項目中的可用資金依然有限,有限的資金對企業發展而言“杯水車薪”。此外,財政資金的支持多針對發展較好的企業,發展較差的企業難以享受到財政資金的支持。
(4)政策落實不力。財稅政策實際執行中,存在“上冷下熱”、“上緊下松”現象,高層部門重視政策,越往基層政策重視程度越低,甚至設置門檻,導致中小企業在同等政策面前不能平等地享受。
四、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1.整合和規范優惠政策
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現行梳理、完善、規范,對已經廢止的政策堅決取締并及時向社會公示,對正在實施或將要實施的政策進行清理審查,對重復交叉、相互矛盾的政策條款適時調整。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優惠政策體系,對中小企業的多種政策配合實施,所得稅、增值稅、融資等政策要多管齊下,加大優惠力度,堅持政策實施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確保企業能夠真正從政策中受益,政策能夠真正為企業帶來減負作用。二是要建立連續穩定的政策保障機制,政策制定要有長遠規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要有長期性、連續性,鼓勵中小企業建立長遠發展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部門間政策的銜接溝通,各部門政策實施標準不一樣、享受對象不一樣,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政策前要加強信息溝通,統一政策口徑,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有序的政策環境。
2.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資金鏈薄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應該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一方面要優化融資政策,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通過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政府實施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以政府的政策擔保為主,以商業擔保、互助擔保為輔,這種擔保體系已不適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基于商業性擔保越來越重要,建議引導和推動商業銀行介入融資擔保體系,同時制定相關法律對擔保業進一步規范。同時要劃定擔保機構、銀行各自責任,以提高信貸效率。
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財政支持資金應該“好鋼用在刀刃上”,應用于重點企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在財政補貼的使用結構上,應重點用于企業的技術研發、人才培訓、轉型發展,在關鍵領域發揮有限資金的關鍵作用,同時要結合經濟形勢、國家宏觀政策適時調整財政資金支持規模,確保既不造成資源浪費,又能充分保障中小企業有序發展。同時,要重點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確保科技創新中的財政資金投入穩步增長,支持企業生產方式由資源粗放型、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4.加強政策監督力度
要建立健全財稅政策落實的監督體系,強化政策落實跟蹤問效和追責問責,定期組織監督巡查,對政策落實不力的單位或個人依規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確保政策執行有力、落實有效。
五、結束語
政府相關部門應正確認識當前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供給側改革實際和經濟形勢,科學調整政策,通過整合規范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財政支持、加強政策監督,營造和諧有序的政策環境,為供給側改革中企業穩定長遠發展提供堅強的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蘇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支持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
[2]王曉娟.中小企業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J].企業管理,2011.
[3]黃靜.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稅收政策的探討[J].涉外稅務,2009(6).
作者簡介:曹佩(1984- ),女,漢族,湖南益陽人,副教授,湖南大學會計碩士,益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稅法、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