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興
[提要] “創新驅動”戰略背景下,技術創新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本文收集近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年新增就業人口、技術創新投入、就業率等數據,描述大學生就業基本情況、技術創新與大學生就業相關關系,分析技術創新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機制,探討技術創新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趨勢,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技術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17日
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及其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漸增強,間接地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影響。在改革開放的前半段時間,我國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企業規??焖僭鲩L,大學生就業需求主要來源于經濟規模擴張對總就業人口的拉動作用。進入新常態后,經濟規模增長對就業總人口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也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正式頒布,標志著創新驅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將進一步增強,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力還會繼續上升。本文探索技術創新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關系,回顧與展望大學生就業發展趨勢,對創新驅動戰略下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2000~2016年大學生就業市場基本情況。2000~2016年間,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呈明顯增長趨勢,2000年為95萬人,至2016年上升至765萬人。與此同時,年新增就業人口卻呈明顯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691萬人下降至2016年的152萬人,特別是2006年以后,新增就業人口開始少于大學畢業生人數。具體如圖1所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這些數據表明,2006年以前大學生就業需求主要由就業人口的增量帶動,2006年以后主要由市場需求的結構性遷移帶動(每年退休或失業的人群以低學歷為主,新增就業崗位以高學歷為主)。(圖1)
(二)2006~2016年我國技術創新投入與大學生就業基本情況。本文收集與我國技術創新、大學生就業相關各指標2006~2016年數據如表1所示,大學畢業生數來源于歷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就業率來源于歷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技術創新投入來源于歷年的《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科學技術部,http://www.most.gov.cn/kjtj/)。研究與開發投入主要體現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其中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最直接,本文選取我國應用研究投入代表技術創新投入。(表1)
1999年高校擴招至今,在大學畢業生規??焖贁U張,新增就業人口數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保持相對穩定,2006~2010年間約為85%~90%左右,2007~2016年約為90%~92%左右,而且大學畢業生初始工資呈小幅上升趨勢,2010年后,大學生工資與農民工工資的比值開始逐年上升。這說明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增長與高校擴招基本同步,大學生就業數量的增長主要由市場需求帶動。與上述現象相對應的是,每年技術創新投入呈現同步上升趨勢,11年間大學生就業人數1.18倍,年增長率為8.13%,技術創新投入增長2.29倍,年增長率為12.66%。
(一)技術創新與大學生就業相關性和因果關系檢驗。圖1和表1數據提供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在年新增就業人口逐年下降,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技術創新投入與大學生就業數量呈同步上升的趨勢。為具體探索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作了相關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應用SPSS21作相關分析發現兩者相關系數為0.967(P<0.01),說明技術創新投入與大學生就業數量兩者高度相關。應用Eviews7.2建立VAR模型并作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為:(1)技術創新與大學生就業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技術創新為因,大學生就業為果(χ2=9.0498,P=0.0108),反之則不成立(χ2=1.9550,P=0.3762),說明技術創新投入的增長導致大學生就業數量的增長,反之則不成立;(2)選擇滯后期為2時建立的模型為最優模型,說明技術創新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存在兩年的滯后期,即當年的技術創新投入將在兩年后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影響。
(二)技術創新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理論分析。技術創新對就業的影響是隨著技術創新活動本身的演進而變化的。早期的技術創新活動主要體現為開發效率更高的機器設備或工藝,部分原本必須由人工完成的工作被機器設備所替代,單個勞動力的生產效率提高,對就業產生抑制作用。隨著科學技術成果不斷積累,大量由技術創新活動產生的新產品和新行業出現,導致經濟規模增長的同時拉動就業需求,對就業產生促進作用。另外,技術創新導致的新技術應用需要更高技能的人才與之匹配,也導致了對高技能人才就業的促進作用。
技術創新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也經歷了抑制為主到促進為主的轉變過程,1978~2004年間技術創新對中國大學生就業產生抑制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活動中技術創新不斷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也被逐漸認識。本文相關分析與因果關系檢驗表明,近十年來,我國技術創新大學生就業產生了促進作用。結合燕霞、曾春媛以及梁興英、滕向麗的研究,正好印證了我國技術創新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影響逐漸轉變的過程,前期的技術創新以學習、引進技術為主,導致技術對人的替代,后期的技術創新以創造新就業崗位為主,導致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這種轉變與歐美等國家曾出現的情況是一致的。
(三)技術創新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具體表現。實踐中,技術創新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是由促進作用、抑制作用和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三者共同作用的體現。
技術創新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可分為三種類型:(1)技術創新有益于提高產品性能、降低生產成本,使消費者對于該產品的需求增加,企業為追求更多利潤將會擴大生產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對大學生就業形成促進作用;(2)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活動開發出新產品,導致新市場的出現,帶動大學生就業增加;(3)技術創新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第三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創造新的崗位。
技術創新對大學生就業的抑制作用體現為,技術創新通過工藝改造、設備更新等方式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動化機器設備對人的勞動形成替代作用,導致對大學生就業需求減少。從1996年到2015年,我國勞動生產率持續高速增長,由1,535美元/人,增長到7,318美元/人,相同經濟產出需要的勞動力數量顯著下降,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型崗位的市場需求產生抑制作用。
由于不同行業技術創新活躍程度不同,對就業產生的促進或抑制作用也不同,因此技術創新對大學生就業結構產生顯著影響。技術創新帶動新興行業發展,對衰退行業產生強大沖擊,行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動,由勞動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轉變到技術密集型行業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后者對從業人員的技術、知識以及綜合素質都有較高要求,增加了該領域相關專業大學生就業需求。
(一)總體就業情況將略有好轉。近年來,技術創新開始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就業市場需求發生了結構性遷移,對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逐漸上升,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有所好轉。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我國出臺很多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政府對技術創新的直接投資逐年增長,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將保持繼續上漲勢頭。考慮我國大學生招生規模還在繼續增長的情況,預計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將會略有好轉,總體就業率基本保持穩定,平均工資小幅上漲。
(二)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將繼續存在。結構性矛盾是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問題,表現為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并存,原因在于大學畢業生供給結構與就業需求不匹配,預計未來幾年內這一問題還將繼續存在。從需求端看,近幾年經濟規模增長帶來的總體就業需求增長已經逐漸減弱,大學生就業需求主要來源于技術創新導致的勞動力需求結構性遷移,即在總體需求增長較慢的情況下,勞動力需求中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高技能勞動力占比增加。這種現象在技術創新較為活躍的部分行業體現更為突出,對于技術創新不活躍的行業來說,大學生就業需求不會明顯增加,甚至可能減少。從供給端看,我國高校辦學的靈活性不夠,面對人才市場需求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變化的應對不夠敏銳,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構性調整滯后于市場需求。與傳統的、技術創新不活躍的行業匹配的專業類型的畢業生就業問題會有所惡化,與新興的、技術創新活躍的行業相匹配的專業類型的學生就業情況將會明顯改善。
(一)聚焦新興行業,培養創新人才。由于技術創新在不同行業之間的活躍度有顯著差別,新興行業技術創新投入比例高,傳統行業相反,由技術創新帶動的人才需求增長也有明顯的行業差異。各高校在培養人才的結構方面應該更注重向新興行業傾斜,更多地培養與新興行業相匹配的人才。在新興行業人才需求結構中,從事技術創新工作的崗位占比較高,各高校應在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強調創新能力培養,這些創新型人才進入工作崗位后,將通過技術創新活動創造更多的大學生就業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機制。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原因,是當前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導致大學生素質無法滿足當前社會企業人才需要。從宏觀環境來看,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不夠高,面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各高校反應不夠敏銳。另外,高等教育是一個具有典型“路徑依賴”特征的行業,在應對勞動力市場變化時需要面臨艱難的挑戰。高校依據市場分析發現需要對專業結構進行優化,增加或減少一些專業,或在某一專業培養中增加或減少某一模塊的課程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對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而言,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就更為重要。
(三)強化不同層次學校之間的差異化培養。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特征,同一專業、不同學校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高度相似,一些學校在對外宣稱的培養特色更多的只是體現為一種形式。在我國以模仿、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與管理,通過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擴大規模的階段,同質化的人才培養主要是為社會提供滿足生產和經濟發展要求崗位的“螺絲釘”。在技術創新背景下,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人才知識結構、專業技術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突出不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在同一學校、同一專業,也應賦予每一個學生差異化的能力和知識,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主要參考文獻:
[1]彭紅碧.從工資到身價:大學畢業生與農民工的比較[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4.30(7).
[2]Alexius A,Carlsson M.Production function residuals,VAR technology shocks,and hours worked: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Economics Letters,2007.96(2).
[3]Trehan B.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J].Economic Review,2003.
[4]燕霞,曾春媛.技術進步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論壇,2008.24.
[5]梁興英,滕向麗.科技進步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
[6]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國際比較表明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較快[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1_1395572.html,2016.9.1.
[7]麥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曾淑文.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17(2).
[9]廖利明.供給側改革要求下高校大學生就業新思路[J].繼續教育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