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婧
摘 要:19世紀下半葉,法國學者馬萊首次提出圖像學概念后,潘諾夫斯基將圖像學概念發展豐富,對美術作品的解釋分成了三個層次:解釋圖像的自然意義;發現和解釋藝術圖像的傳統意義即作品的特定主題的解釋,稱圖像志分析;解釋作品的更深的內在意義或內容,這稱為圖像學分析即帕氏所謂象征意義,即作品背后的潛在意義。現代圖像學涉及的學科也非常眾多,如形式分析、社會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與它們的交叉也是現代圖像學的一個特點。在繪畫領域,圖像學應用廣泛,它不僅用于研究西方繪畫作品,對于我國繪畫作品也同樣適應。通過圖像學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藝術作品,并接近其背后的真相。文章運用圖像學的方法,在研究蘇百鈞《清輝》藝術手法的基礎上,運用圖像學知識分析闡釋《清輝》,以期為繪畫作品的研究分析帶來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清輝;蘇百鈞;圖像學
圖像學理論的第一層含義可以理解為所見即所得,僅解釋作品的自然意義,不考慮作品的深層含義。看畫面本身直觀描繪的一些內容,識別作品中的物象、色彩、形態等,感受作品給我們傳達的一些基本的信息,讓我們先從視覺上對整幅作品有個大的感受。探討作品再現的自然意義,而不討論其內涵和其反映出來的深層意義。
《清輝》是當代著名花鳥畫家蘇百鈞的一幅大尺寸工筆花鳥畫作品,它以夜晚盛開的茂盛的三棱劍花為題材,描繪了大片的藍色花梗爬滿了幾乎整個畫面,而白色的劍花在藍色花梗的襯托下含苞怒放,給人一種氤氳的如夢似幻的美感。整幅作品構圖有序,錯落有致,協調中有變化。大面積的藍色花梗在畫面中錯落有致地排列,交疊穿插,整體形成了向左下方生長排列的趨勢。畫面中部盛開的白色劍花是畫面的重點部分,十六朵盛開的白色劍花,以不同的朝向和角度坐落在畫面的中上部分,整體排列成一個流動的“<”形,似旗子的一角在風中擺動的形態,感覺生動又充滿活力。
畫面右側的中部是六朵組成的一組劍花,是整畫面的視覺中心點。這一組六朵花有朝向觀者的,有朝向畫面左下方的,有朝向畫面左側的,也有朝向畫面右下方的,朝向各不相同,又有理有序。這一組花朵也是最明亮的一組,熒熒的花瓣和鵝黃的花蕊,及周圍蒙蒙的薄霧,展現出了這種在夜里才開放的花朵的空靈與靜謐。[1]左側的一組八朵劍花除了最下面的一朵較為明亮外,仿佛身處濃濃的霧氣之中,美得不那么真實。這一組花數量最多,好幾朵接踵而至,朝向有正有背,空間有前有后,仿佛在濃霧里訴說著各自的心事。還有畫面右上方的一組,兩朵側面的花均朝畫面的左下方探出頭來,看似最不起眼,卻使整幅畫的氣韻有了一種流動感。
除了空靈的花朵以外還有十八朵待開的花苞,這些花苞散落在畫面上,從畫面的右上方到最下方均有所排布。這些花苞有的成組排布,有的獨自出現,花苞的大小各有不同,和花朵一起形成了一種韻律,波瀾起伏,靈動至極。花苞是藍綠色的,在大片的花梗上顯得十分和諧,又有所區分,使得畫面恰到好處地豐富了起來。在花朵和花苞的后面便是大片的花梗,除了左上角的一塊留白以外,整個畫面都被花梗所占據。花梗星羅棋布,層層疊疊,看不見盡處,體現出這三棱劍花極強的生命力。
隨著對作品理解的深入,對作品的直觀感受已經不再受用,便來了潘諾夫斯基所說的第二個層面。為了理解這更深次的意義,我們必須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將一些藝術手法和文化觀念融入到對作品的理解中去,從而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心理。
蘇百鈞的《清輝》主要描繪了一幅靜謐的夜晚,霧靄繚繞,月光狡黠,茂密的劍花含苞怒放,空靈的白花如一盞盞銀燈發出清輝,照亮了相互堆疊著的大片花梗的場景。三棱劍花有名為“月下待友”,意思是在月光下等待朋友的到來,這幅畫恰到好處地描繪了這一美好境界。按照我們通常的感受靜謐和神秘的感覺是藍色的,純潔和空靈是白色的,這幅畫整體采用了一個藍色的色調,一片藍色的劍花梗表露出夜晚神秘而靜謐的感覺,盛開的朦朧的劍花更顯出晚上寂靜,白色的劍花神圣而充滿活力,似乎在那幽深的寂寞中孕育著希望。
畫面上花朵的虛實的結合和層層的遞進,及位置的經營是想表現出畫面的走勢和節奏感。茂密的花梗及花梗上的一道月光體則現出了這種植物的生機以及凸顯夜晚的靜謐。通過花朵的安排、花苞的散落、花梗的茂密及畫面左上角的留白這幾樣巧妙的組合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是想營造出一種靈動的、透氣的、靜謐的氛圍,來表達作者在寫生時與這種植物接觸時所感受到的這種詩意。
隨著對作品的進一步了解我們將更接近作品的“本質”意義,將揭示甚至是作者都未意識到的潛在的意義。潘諾夫斯基說的“作者對國家、時代、階級、宗教或者哲學信仰的基本態度會被無意識透露出來并壓縮在作品里”。對這種作品背后的潛在內涵和意義的理解才是圖像學的終極目標。[2]繪畫作品不能光靠眼睛的粗略感受和一些基本的藝術知識簡單解讀,必須使用一些圖形學的特殊方法來解析作品的本質意義和潛在價值。
可以從兩個角度對《清輝》的本質意義進行闡述。首先清輝的作者是當代著名的花鳥畫家蘇百鈞。蘇百鈞除了精湛的繪畫技藝、廣闊的學識、精妙的筆墨、真誠的藝術追求外,還強調花鳥畫雖然描繪的對象是花鳥魚蟲,但表現的是人的思想和審美,可以理解為要將從生活中獲得的新鮮感受融入繪畫中去。在花鳥畫受到固化被極強的程式約束的條件下,蘇百鈞對自然的獨特視角受了業內的一致認可。[3]這也是他能夠創作《清輝》這樣表達生活的感受的作品的原因。
其次,要從畫作的本生的價值進行理解。這幅畫創作于1996年,題材選自生長在農戶家砌墻上的壯觀的一大片的劍花,劍花由于只在夜里才開得燦爛少有人繪制。這幅作品不是寫生式的摹寫劍花,而是畫家根據自己的感受采取構成形式,將畫面生動處理,通過多次收集素材、反復易稿的艱辛過程,最后才創作出了這幅作品。《清輝》運用了現代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空間構成等元素,并把立意、意象、意境、筆意等方面配合得當。可以說,在這幅作品里蘇百鈞將中西繪畫元素有機地融合起來,不失傳統繪畫體貌,使得畫面與作者對接,表達出了所追求的一種空靈清逸的境界。[4]
我們在解讀這幅作品時,不能只看作品本身,要發覺畫作的相關資料,運用圖像學等方法挖掘出作品潛在的信息和作品的本質意義,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清輝》的真正價值,不僅僅在于它的畫面美,也不僅僅在于它表達了三棱劍花的生命力,而在于它表現了一個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追求,這就是通過挖掘作品背后的隱藏價值來反映的。我們應該深入了解作品的真相,而不是僅僅通過作品的視覺感受或用基本的藝術知識來解讀作品。通過圖像學的分析方法細心揣摩來分析作品,讓我們對《清輝》這幅作品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把握。
參考文獻:
[1]蘇百鈞.當代名家藝術觀 蘇百鈞創作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佳,王冬梅.以“圖像學”解讀初唐繪畫《步葷圖》[J].美與時代(下),2010,(09):65-67.
[3]蘇百鈞.試論“意”是工筆花鳥畫的靈魂.[J].美術,1994,(08):13-15.
[4]陳愛霞.蘇臥農《三棱劍花》與蘇百鈞《七月盛開三棱劍花》作品解讀[J].廣西藝術學院出版,2015.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