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德輝
摘 要:安德森教授面向美術教育,提出了“為生活而藝術”的教育觀念,支持其本身屬于一種全面性綜合性的美術教育理論,在原本以學科為中心的美術教育基礎上,加入了許多新興科技和視覺文化等內容,強調將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作為教學中心,配合主題式教學,以美術教學為依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認識社會。本文結合“為生活而藝術”教育觀念產生的背景及思想理念,就其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為生活而藝術”;教育觀念;滲透
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多年,在其影響下,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核心素養時期”,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美術學科本身屬于藝術學科的一種,從學科本位出發,應該關注對學生審美判斷、文化理解、圖像識讀、創意實踐以及美術表現五個核心素養培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術教育不再是單純的三維目標傳授,更應該強調對學生能力及素質的培養。
一、“為生活而藝術”教育觀念
21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交織,形成了多元文化,推動了當代藝術觀念的突破創新,加上新興媒體的傳播作用,藝術開始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現了多種新的藝術教育理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應該是全面綜合美術教育理論,其本身融合了多種學科,強調在科際整合領域推動知識的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湯姆·安德森教授與麥樂蒂·米爾布蘭特共同提出了“為生活而藝術”(art for life)的美術教育觀念,在以學科為中心的美術教育基礎上,增加一些創造性元素,如新興科技、視覺文化等,強調以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為中心,通過美術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與生活[1]。
安德森指出,藝術的教與學和現實生活存在緊密聯系,為生活而藝術要求不僅需要幫助學生理解藝術本身,還應該能夠通過藝術,幫助教師與學生實現自我認知和彼此理解。同時,藝術的教與學能夠幫助人們獲得生活方面的成功,因此在美術教育中,不僅需要關注藝術和生活本身,還應該關注相應的文化,認識到其作為社會經驗與個人生活經驗,主要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所能夠接觸和感受到的藝術中。對“為生活而藝術”教育理念的目標進行總結,應該是將理解藝術本身轉移到通過藝術來理解文化和生活?!盀樯疃囆g”的教育理念不僅能夠促進美術教學水平的提高,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實踐,更好的實現自我理解,獲取價值認同。對于學生而言,需要具備針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通過對各種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自身能力,“為生活而藝術”可以幫助學生在了解自身的同時,更好地認識社會[2]。
二、“為生活而藝術”教育觀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一)理論指導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為生活而藝術”教育觀念的滲透應該建立在科學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具體來講,一是可以引入多元智能構建主義方法。在《多元智能》中,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對于人類而言,智能存在多元化的特點,不僅表現為教育環節體現出了邏輯數學智能和語言智能等,還包括許多潛在性,容易被忽略的智能,如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以此為指導,高中美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巧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揮自身能動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繼而解決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行培養。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基本成熟階段,在成長過程中也都形成了鮮明獨立的個性,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審美主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不同見解。對此,美術教師要做的并不是否定,而是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入多樣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深入挖掘,確保其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充分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求和學習發展需求等的前提下,對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行培養[3];二是可以采用體驗式學習方法。所謂體驗式學習,主要是指從現實生活中實踐、體驗和感悟入手,通過對體驗的反思,逐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意識。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學”的思想,強調所有的學習實際上都可以看做是行動的一種副產品,對于教師而言,應該通過“做”,或者說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得其能夠從中獲取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能夠利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開展體驗式學習,以此來促進自身參與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策略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與實踐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而美術作為一種源自生活的藝術學科,在教學中更應該及時回歸生活。將“為生活而藝術”教育理念滲透到高中美術教學中,可以從三個角度著眼,做好學生素質的培養。首先,應該強調視覺素養培養,引導學生充分關注。對于美術教學而言,視覺素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關注情感的表達,立足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互聯網、移動網絡、新媒體等的沖擊使得視覺文化開始變得所處可見,對此,美術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在美術教學的全過程中貫穿視覺素養,做好視覺文化解讀,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圖形的創意聯想》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圖像,如電影海報、廣告牌等,通過對這些圖像的解讀,確保學生能夠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視覺藝術上,通過審美體驗來對學生進行培養[4],使得其能夠形成正確的視覺素養;其次,應該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例如,在對著名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進行分析時,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羅丹的作品《巴爾扎克像》雙手被睡袍遮蓋,而據說在最初的原稿中,雕像是有雙手的,但是只因為助手的一句“這雙手雕得簡直太好了”,羅丹卻拿起錘子砸掉了雕像的手,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不將手去掉,又會如何?學生在經過思考后得出結論:對于一個雕塑作品,應該強調整體而非局部,雖然一雙活靈活現的手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如果其本身過于突出,會導致人們忽略雕塑的主要部分,影響作品的整體意境。而在試錯情境中,教師應該提醒學生,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存在隱性含義,設計者或者創作者的意圖必然會與作品的整體形象存在密切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得學生更好的思考“為生活而藝術”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關注整體之美,從中感悟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5];然后,應該聯系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開拓眼界。例如在對《神秘的無字天書——花山巖畫》進行教學時,美術教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花山巖畫本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那么如果需要我們從現實生活出發,對花山巖畫進行宣傳,你會怎么做呢?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對其創新思想和創造能力進行培養?,F實中,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衍生品開始被生活所用,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通過啟發等方式,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豐富。
(三)實踐意義
“為生活而藝術”強調在藝術課教學中,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物轉化為藝術,這也是個體創造能力的一種直觀體現。對于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個體而言,在面對一個問題情境時,能夠得到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對各種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和考量,從多種方案中選出最優方案進行實施。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與同事在“零點項目”中提供了一個范例,將設計者初稿、設計構思以及自身和他人評價、相關藝術品全部納入其中,由此就能夠看到其對于創造力的重視[6]。
三、結語
總而言之,結合安德森提出的“為生活而藝術”教育理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參與更高層次的認識和思考,確保其能夠圍繞實質性話題展開討論,如果條件允許,還應該開發支持一些藝術課堂之外的教學主題,開展綜合性教學活動?!盀樯疃囆g”教育理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對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進行塑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海波.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價值觀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152.
[2]壟堅.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實踐探索[J].讀寫算:教師版,2016,(18):77.
[3]張云峰.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價值觀教育[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166.
[4]胡泊.“為生活而藝術”的藝術教育理念——專訪美國湯姆·安德森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2015,(02):61-66.
[5]王珊琦.把美育教學滲透到高中美術教學中[J].青年時代,2015,(02):166.
[6]段鵬.為生活而藝術.在藝術中思維——徐冰藝術及其教育實踐對學校美術教育的啟示[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5,(06):50-53.
作者單位: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