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靜
摘 要:教與學是一個辯證統一體,不能偏廢其中任何一個。教學必須是一個完整的關系、結構。有教無學不是教學,有學無教當然也不是教學。多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從“如何學”的角度去考慮自己的“教”,去組織安排課堂教學結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效益,達到教與學的統一,才能逐步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主體性;興趣
1 轉變教授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具體化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主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主體性教學也要求轉變學習方式,而要轉變學習方式,主要的表現就是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提倡主體性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保證。而主體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則必須發揚教學民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1 擬定教學目標,進行主體性教學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制訂好教學目標,提高對教育對象的認識,認真鉆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好教學程序。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不管任務的難易前半節課教師講后半節課學生做,這樣很不利于學生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教學案例:如在《剪花邊》一課中,選了兩個班級進行實驗教學。一班上課的時候就按照前面提到的模式,先是欣賞花邊了解花邊,然后示范鍵花邊,最后就是生制作,但課后出來的效果卻不盡人意,作品千篇一律。于是在二班上課的時候,從學生的身心特征及認知規律出發,結合分步教學法從一開始的隨意剪折——嘗試剪花邊——創作出新穎的花邊,三次創作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深入,層層擴散,層層啟智。在整堂課中教師始終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參與其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舉一反三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得到了升華。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生動的美術教學環境。
1.2 選擇教學方法,進行主體性教學
從教學活動的開始到教學活動的結束,教師總是要充分組織教學活動的各個因素,必須把主體性的學生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積極、能動的主體性因素,并協調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活動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講授、示范、指導,促使學生內化和運用知識,并對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布置一定的作業,讓學生自主、能動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境、狀態、方式、結果,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學習的困惑和質疑,矯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向著有利于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標實現的方向發展。
2 樹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觀念
我們都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只是保持著一種僵化了的課堂組織方式,必然會引起心理上的“疲勞感”。我們的教法應該服從于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多地體驗戰勝困難后的成就感和創造性勞動后的幸福感。
2.1 教學過程中重視學法滲透
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也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發展智力。如果沒有在知識形成的同時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學就不會成為發展性的智力活動。教學要挖掘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環境乃至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方法含量,并把這些學習方法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行為中。把教學過程看作學生智力發展的學路形成過程,學法滲透就會變成很自然的事。在教學中滲透了學法因素,就會使知識變成活的知識,而活的知識才是智力的有用材料。
2.2 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
每個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認識事物,每個學生都會有他特定的學習方法。即使從以學含義來界定,有些學生的學習方法還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這些不成熟的學習方法作為學習的一個起點,通過不斷加強指導,就能錘煉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和掌握課堂學習的動態,并面向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當前,加強學法指導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是如何掌握學法指導的力度和增強學法指導的藝術性,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應該說啟發式教學是學法指導的有效教學方法,這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應是適時啟發、適度啟發,因人而異,因材而異。要發展和形成學法目標體系,要在學法實踐中指導學生優化學法,這是以學定教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在課堂教學學法指導中,流行的一種做法是與知識點相對應的學習方法指導。要優化學法,就必須構建適合中小學生各年段身心發展特點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學法目標,在這一學法目標結構中構架一整套使學生終生受用的東西。學習方法是憑借某些具體的認識過程和問題解決活動來發展的科學的治學態度、治學方法乃至為人處世的世界觀和方法基矗。
總之,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學法”入手,來設計“教法”。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對美術作品的美的感受、欣賞、評價與判斷。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適于自己的讀書方法和思維程序,去感知一些鮮活的東西,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尤·克·巴班斯基,吳文侃.論教學過程最優化問題的研究特點[J].教育研究,1982(7):90-95.
[2]胡克英.教學論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3]傅道春.情境教育學[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4]馮忠良.智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叢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