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梅
摘要 分析了寧夏中部干旱帶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應用現狀,從地膜強度不夠、不注重回收、耕作粗放、不注重選地施肥等方面分析了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玉米;覆膜栽培技術;現狀;問題;對策;寧夏中部干旱帶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040-01
寧夏中部干旱帶位于東經104°17′~104°41′,北緯36°06′~39°05′,該區域多年年均降水量為180~400 mm,且多集中在7—9月。玉米地膜栽培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該區域并列入“溫飽工程”實施以來,經歷了發展、滑坡、恢復、再發展、再滑坡的曲折經歷。近年來,由于生產資料的漲價,揚黃水的限額分配、玉米價格一路走低,“白色污染”的程度加重、種植玉米的比較效益下降等,地膜玉米年均種植面積只有3.33萬hm2,是20世紀末應用面積的25%。
1 應用現狀
玉米地膜栽培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該區域并列入“溫飽工程”實施以來,由于其良好的溫室效應,在0~20 cm土層均有增溫效果,全生育期可累計增加≥10 ℃的積溫200~300 ℃,其中以玉米播種至拔節期增溫效果最為顯著,累積增溫142.4 ℃,促進了苗齊苗壯、早生快發,提前成熟15~20 d。由于其在整個生育期0~40 cm土層內的保墑作用,水分利用率可提高48.8%,水地可節水33%[1],平均增產3 000 kg/hm2,許多農戶因此而解決了溫飽,發展養殖而脫貧致富,從而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政府的支持。20世紀末玉米地膜栽培面積達到13.32萬hm2,20世紀初10年年均種植15萬hm2、2015年地膜玉米只有3.33萬hm2。
2 存在的問題
2.1 地膜強度不夠,增產不增收
由于過度注重節約生產成本,沒有很好地把握農膜質量標準,致使厚度只有0.005~0.008 mm的農膜成為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主推農膜,加之一些農膜生產企業以次充好,造成農膜縱向與橫向拉伸率過小,穴播機播種的玉米穴孔錯位現象普遍存在,人工掏苗放苗勞動強度大,增產不增收,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不愿意多投入、技術走形變樣,又加劇了增產不增收的惡性循環,農膜不到回收時期已風化成碎片,難回收,并對殘膜的危害認識不清,導致在土層中形成阻隔層,影響了作物對水肥的吸收并且造成地力下降,農膜的作用每況愈下,繼續使用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群眾的積極性已處于臨界狀態。
2.2 回收機具不過關,“白色污染”成為公害
隨著農膜使用量的增加、質的不合格與收的不及時,“白色污染”已開始愈演愈烈,公路邊“白旗飄揚”、農戶場院庭落、田間地頭如“銀裝素裹”、羊只誤食“英勇就義”等現象屢見不鮮,殘膜回收也只是“做秀”,應付檢查,沒有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白色污染”引起了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批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殘膜回收機具應運而生,但由于匆忙上馬,大部分機具設計不合理、材質不過關,低質低效,0~10 cm表土殘膜撿拾率絕大部分≤65%,10~15 cm深層撿拾率≤50%,分別低于地方回收標準10~15個百分點,一些質量過關的機具價格昂貴又可望不可及,加之一些作業服務組織因回收殘膜難度大、加工企業利潤低、極大地影響了殘膜的回收。
2.3 耕作粗放,覆膜質量差
由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氣候特點為雨熱同季,大部分縣(區)、市每年都進行大規模的秋季農田建設,勞動力異常緊張,為了趕時間、趕進度,對農田特別是中低產田采取了因陋就簡的耕作方式,把覆膜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有的地方甚至搞“一票否決制”,將覆膜面積與目標考核掛鉤,政治層面考慮得多,技術層面考慮得少,僅完成覆膜工序,不顧是否起作用,造成了地膜貼合率、采光面利用率、地膜有效利用率、覆土質量等技術指標異常,有的地塊未過冬就膜土分離等。
2.4 未合理選地施肥,應用效果差
考慮農戶的切身利益與糧食生產的發展,很多地方政府將農膜無償提供給了農戶,而許多農戶把它當作“天上掉餡餅”的事,不精耕細作、不注重自己的投入與肥水條件[2],將那些瘠薄的鹽堿地、土層薄且跑水、跑肥、跑氣的“三跑地”也納入了使用范圍,農膜的使用不僅達不到增產效果,而且使玉米發小苗不發老苗而早衰,產量不過750 kg/hm2,減產又浪費農資。
3 發展對策
3.1 大力推廣使用0.012 mm以上強力農膜
2016年寧夏中部干旱帶各縣(區)、市紛紛出臺了農膜采購政策,首先從源頭上抓起,嚴禁采購和使用厚度為0.005~0.008 mm的農膜,而應選用厚度≥0.012 mm、耐候期不小于100 d的農膜[3],抗拉強度、抗風化能力等指標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3.2 加大殘膜回收機具的研發力度,提高群眾回收殘膜的積極性
殘膜回收一直是地膜玉米發展的短板[4],目前殘膜回收完全依賴政府行為,并沒有引起農民的足夠重視。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殘膜回收機具的研發力度,在現有機具型號上加以改進。對彈齒式,應加強彈齒材料強度與密度的改進,以增強入土能力與提高撿拾率;對滾筒式,應改進分離裝置,以降低人工分撿雜物與殘膜成本等;在群眾回收殘膜上,各地應根據當地實際用膜情況、農戶用膜數量與回收數量,實行以獎代補或以舊換新的方式,堅決摒棄隨意發放、平均發放的用膜觀念。
3.3 注重選地整地,提高覆膜栽培技術效果
在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上,應根據當地的農藝要求與便于機械作業的原則,選擇地勢平緩、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供水供肥能力較好的農田進行精耕細作,使土壤細碎,地表無根茬、無直徑>5 cm的土塊,做到上虛下實、保水保肥。
4 結語
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是寧夏中部干旱帶提高糧食單產、保證糧食安全的需要,更是該區域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需要,在使用上必須從地膜的選用上著手,加大殘膜回收機具的研發力度與組織化程度,精耕細作,提高覆膜質量,注重選地施肥,提高覆膜栽培技術效果。
5 參考文獻
[1] 杜守宇.論寧南山區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J].寧夏農林科技,1997(1):7-12.
[2] 梁曉東.玉米覆膜種植技術的栽培條件與前景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77.
[3] 王雪芳.籽西瓜機械化地膜覆蓋種植覆蓋技術及應用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5(5):115.
[4] 李進福.寧夏地膜玉米機械化生產調查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6(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