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
摘要 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精準有效供給是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取得良好培訓效果的關鍵。供給側改革要以市場導向、農民需求為切入點,本文從科學規劃、加強軟硬件建設、創新授課內容及形式、建立考評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農民培訓工作的具體措施,以期為提升農民培訓成效從而推動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時代;農民培訓;必要性;具體措施;江蘇宿遷;宿豫區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79-01
當前,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生態綠色高效農業發展迅速,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與日俱增。開展新時代農民培訓要以市場導向、農民需求為切入點,推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供給側改革,實現精準有效供給,從而優化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質量、保證培訓效果,助力全區現代農業發展。
1 開展農民培訓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加強農民培訓工作有利于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全區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但全區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農村的青壯年人才短缺,留守農民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不強,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非常有限。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就必須培養一批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加強農民培訓工作有利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且留守人員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造成“有地無人”的局面。要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就要搞好農民培訓工作,關鍵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只有夯實基礎,新型經營體系才會有支撐、有活力,農業發展才能后繼有人[1-2]。
2 開展農民培訓工作的具體措施
2.1 提前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農民培訓的內容和形式能有效保證農民培訓工作的前瞻性、延續性、針對性、實效性。新時代農民培訓工作涉及的專業和部門較多,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宿豫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意愿和需要等,仔細研讀該區農業發展規劃以及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布局規劃等政策性文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解決突出問題,滿足農民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訓方案、設計培訓課程,做到有的放矢,服務主導產業。同時,培訓課程協調以及培訓時間安排與方式都要廣泛聽取當地農民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4]。
2.2 加強農民培訓軟硬件建設
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開放共享的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涵蓋糧食、畜牧、水產、蠶桑、園藝等各個領域,重點充實經營管理、創業指導、品牌建設、質量安全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師資。加強師資考核評價,實行師資隊伍動態管理制度。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推介優秀教師和精品課程,為農民培訓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證。二是改善農民培訓基礎條件。加強宿豫區農廣校基礎設施及實訓基地建設,添置和更新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等設施設備。維修現有辦公教學場所,改善教學培訓條件;加強基地建設,遴選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重點建設農民田間學堂;加強合作辦學,主動與宿豫區技師學院、宿豫區人社局聯系合作,優化培訓環境。
2.3 創新推優農民培訓內容和形式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實訓相結合、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立足全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以及產業鏈上人才需求,以提高生產技能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為2條主線,大力培育新時代職業農民。一是農民培訓兼顧時代發展和現實需求。采取自上而下的精品課程推送。根據新時代農業發展信息化、網絡化等特點,開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網絡溯源平臺建設等課程。提供自下而上“點餐式”課程輔導。針對農民反映強烈、有共同需求的農業技術知識,邀請高級農藝師、專家授課講解。二是豐富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完善遠程培訓、就地培訓、課堂講授、異地觀摩、現場示范等培訓方式建設,重點以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為主要培訓內容,采用適宜的方式,增強針對性,讓農民進得來、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三是搭建培訓橋梁,邀請民間農技專家現場講學。發揮農廣校聯系農民、培訓農民的職能作用,為農業專家牽線搭橋。組織農業行業本土拔尖人才,利用他們的專業特長,深入基地開展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遴選并邀請優秀的家庭農場主和種養大戶為廣大農民授課,講述自身創業經歷,傳授管理經驗。
2.4 建立健全農民培訓考評機制
農民培訓考評制度能有效保證農民培訓的效果,讓農民培訓工作發揮最大社會效益。同時,農民培訓考評制度也是指導、評價和監督農民培訓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需建立健全農民培訓考評機制,完善培訓過程監管制度、培訓檔案登記制度、培訓效果雙向考核制度等相關制度。對農民培訓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及時調整和完善,不斷推動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 參考文獻
[1] 張洪玲.創新農民培訓機制全面提高農民素質[J].農民致富之友,2017(22):247.
[2] 閆瓊.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116-117.
[3] 謝蓉.關于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幾點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5,46(12):52-53.
[4] 李旭敏,葉國軍.新形勢下新型農民培訓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7(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