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本文是關于我國棉花出口量影響因素的研究,搜集了最近20年的相關數據,通過計量經濟學oLs估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較優良的估計模型,并結合國際貿易理論知識,以小見大,對增強我國棉花貿易競爭力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棉花出口量 影響因素 貿易競爭力
一、引言
棉花是重要的農作物,其生產和銷售對農民的收入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是產棉大國,共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棉區,但近年來,我國棉花出口量卻與產棉大國的地位極其不符,我國的棉花出口額已經不及全球棉花出口總額的1%。因此,本研究探索了我國棉花出口量的影響因素,建立了OLS計量模型,并結合專業知識對此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二、模型設定
(一)影響因素
通過閱讀文獻,對比相關問題影響因素的確定,本研究選用了以下因素來研究它們與近20年來棉花出口量的變化關系。
1.出口價格
在經濟生活中,價格作為消費者衡量效用的標準之一。通常情況下,當價格上漲時,消費者會選擇替代商品,很少選擇購買該商品,導致該商品供過于求;當價格下降時,消費者會大量購買該商品,甚至會囤積商品以防漲價,容易導致供不應求。所以,棉花的出口價格對出口量的影響機制同上述一致。
2.國民生產總值
在世界范圍內,通常將GDP作為評價一國經濟實力的標準之一。在商品進出口的研究中,GDP也作為衡量標準之一,前人的研究(張華峰,2016)也證實了該觀點,他在文中建立的影響棉花出口量的計量模型中也將GDP納入解釋變量。筆者在這里是引用前人的結論。將GDP納入影響因素。
3.全國產量
棉花在國內的產量也對其出口量有著影響,倘若國內產量較低,則棉花的出口量可能出現下降趨勢;若產量大,則出口量也可能會出現增加的趨勢。因此,全國產量對棉花出口量是有一定影響的。
4.種植面積
棉花的種植面積可以單獨對棉花出口量產生影響,也可以和全國產量一起(通過單位面積產量)影響棉花的出口量。在棉花的生產過程中,棉花的種植面積越大,棉農對未來棉花國內外價格的預期會高,這時增加種植面積收獲的棉花會對棉花出口量產生影響。
5.加入世貿組織
我國在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此為界限,在之前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加入世貿組織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市場經濟對棉花出口量的影響是不同的,也會對棉花出口量產生影響。
三、模型的估計與調整
(一)初步估計模型
1.用OLS估計上述模型
對模型進行統計檢驗,發現模型的擬合優度R2低,雖然F檢驗在a=0.05的水平下顯著,但該模型對被解釋變量的可解釋程度僅有約54.83%,且該模型還存在二階自相關。因此,該模型需要進行進一步的估計和調整。
(二)變換模型
1.設定新模型
基于模型中涉及到“是否加入世貿組織”這一虛擬變量,經過反復地調整和比較,最終建立了多次嘗試之后得到的新模型:
2.模型評價
調整后的模型與原模型相比,R2顯著升高,達到79%以上,模型的殘差平方和與標準誤差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新模型的解釋變量大多都通過了t檢驗值,且F值也更加顯著了,赤池信息準則和施瓦茨準則都降低。
新的模型表明,GDP、棉花的全國產量、加入WTO對GDP的影響和對棉花全國產量的影響,在a=0.05的條件下都對棉花出口量有顯著影響,棉花出口價格和種植面積則對棉花出口量的影響并不顯著。實際上可以通過經驗得知,棉花的出口價格和種植面積對棉花的出口量是有影響的,這種影響和其他農作物類似。所以,在研究中秉承“經濟意義優先于統計意義”的原則,對這兩個變量先不做剔除處理,對該模型進行檢驗。
3.模型檢驗
(1)一階自相關性檢驗(DW檢驗)
4.修正模型
為了使模型在符合經濟意義的基礎上,具有更高的解釋能力和計量經濟學意義,在用Cochrane-OrcutIi塞代法修正自相關性時,由于DW檢驗未能確定出模型是否存在一階自相關,故可以用ar(1)和ar(2)同時對模型進行修正,所得模型的報告形式為:
調整一階和二階自相關性之后的模型^2擬合優度超過85%,雖然在a=0.05的水平下,模型沒有顯著的一階自相關,但是將自相關加以修正之后,模型更加優良,解釋程度更高,且具有經濟意義。
四、模型總體評價
經過多次擬合、檢驗、調整和修正,最終確定影響棉花出口量的模型為Y。因該模型含有虛擬變量,需要將模型展開來分情況討論,該模型等價于:
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影響我國棉花出口量的是模型中的所有因素。且我國棉花產量和種植量對當期出口量的影響是反向的。事實上,1954年9月起,國家對棉花開始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并延續到1998年。當時,我國還留有計劃經濟體制殘余,國家控制生產和流通,并依據上年度棉花產量和當年度期初庫存量制定棉花進出口計劃。相比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來說,計劃經濟時期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違背了經濟規律,可以說在入世之前,國家的一些計劃經濟體制殘余掩蓋和扭曲了影響棉花出口量。
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影響我國棉花貿易的因素主要是出口價格、全國產量和種植面積,而GDP對我國的棉花出口量的影響十分微弱,幾乎可以忽略。因為GDP是一國競爭力的衡量因素,主要用于國與國之間的對比,對于本國自身來說,已經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之后,棉花的出口量與本國GDP的關系就比較微弱了。加3,WTo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入,國家開放了棉花的進出口體制,棉花進出口企業大都有了經營自主權,棉花貿易走向了市場化。
五、結論與建議
(一)分析與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棉花在世界市場的貿易中并沒有很大的優勢,其出口量在逐年遞減,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文獻,了解到近年來我國棉花主要是以進口為主,呈貿易逆差,幾乎沒有國際競爭力。將近20年的棉花進出口額換算成貿易競爭指數TC,可以得到下表:
TO指數是競爭優勢指數,指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
其中:xU為i國j產品的出口,Mij為i國j產品的進口,xU-Mij為i國凈出口,xij+Mij為i國j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如果TC>0,表明該類商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強;TC<0,則表明該類商品不具國際競爭力,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弱;指數為零,表明此類商品為產業內貿易,競爭力與國際水平相當。
結合本次研究和近二十年來我國棉花的貿易競爭指數,可以看出,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我國棉花在國際競爭中有著微弱優勢,但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棉花的貿易競爭指數不斷接近.1,說明棉花的貿易競爭力以及處于高度劣勢,總體來看,加入WTO后我國棉花貿易受到很大的不利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主要出口國.這就決定了中國對棉花的巨大需求。盡管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之一,平均每年生產400多萬噸左右,而每年中國用于紡織、民用及其他用途的棉花超過500萬噸,特別是2005年底取消全球紡織品配額后,我國紡織業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因而棉花供需缺口不斷加大??偟膩碚f,由于我國棉花產量日益萎縮,巨大的產需缺口將使棉花進口不斷增加,棉花的貿易競爭力將繼續處于劣勢地位。
(二)政策建議
1.調整棉花生產結構,創造競爭優勢。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一國應該生產并出口本國具有成本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不具有成本優勢的產品。我國棉花大多數是散戶種植.長期以來棉花沒有形成規模種植,所以才會使棉花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我國可以建立集中生產規模的棉花生產合作社,促進棉花的連片種植,形成生產規模,進行統一地規范化管理,推進技術改革,從降低種植成本和人工成本兩方面來降低生產成本。
據統計局統計.西北內陸棉花產區的棉花單位面積產量為1882.53公斤/公頃,幾乎是另外兩大棉花主產區的兩倍。雖然我國三大產棉區域都各自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產量均低于西北新疆產區。因此,應當有計劃地縮減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產區,并擴大新疆產區,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
2.增加對國內棉花的需求,提高對國內棉花質量的要求,減少進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棉花產業也可以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來擴大有效供給。我國棉花產區跨度大,旱澇自然災害和病蟲災害是嚴重影響棉花生產的不利因素,西北新疆產區年降水量少,氣候干燥,而長江流域陰雨天氣較多,降水豐沛。因此,應當加大棉花主產區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立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以此來提高我國棉花的質量和產量。
除此之外,建立和完善棉花質檢制度也是提高棉花質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加大財政投入,一方面制定和完善棉花質檢標準和制度,并嚴格落實和執行;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研發和完善現有的棉花質檢技術,以此來全面提高我國棉花質量。
3.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棉花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推動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當今社會,“互聯網+傳統行業”正在飛速發展,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棉花的銷售和流通也可以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線上與購買方的直接交流達成合作或購買意向,在線下進行實物交易。傳統的交易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結束后,生產商無法及時收集到購買方的反饋信息,但是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在于,生產商可以通過平臺、相關客戶數據和客戶評價等,隨時了解客戶所需,及時改進棉花的生產技術等??梢越⒚藁ń灰椎膶S没ヂ摼W平臺,在逐步實現國內棉花線上交易的同時,逐漸將該平臺跨國推進。促進我國棉花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