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芳華
【摘要】核心素養觀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與引領要精心,為閱讀活動指明航向;全面討論,提供閱讀成果與評價路徑;適當推薦,以學生的愛好為主進行閱讀;主動引導,培養學生課后閱讀學習能力,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感悟生活,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本文分析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觀重視閱讀的基本原因,提出了核心素養觀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與引領的對策。
【關鍵詞】品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核心素養觀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多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基本宗旨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明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走出教材,走入書籍,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體驗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顯,形成對高中生閱讀行為的最終指導與引領。本文分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觀重視閱讀的基本原因,然后提出核心素養觀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與引領的對策。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觀重視閱讀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觀強調通過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認識語言結構的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民族文化的思想、培養學生擁有較強的審美素質與文學創作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借助閱讀活動來獲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對于新一代人才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未來中國急需全面發展型人才,而全面發展的人才必須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閱讀能夠帶來審美與創造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第二,閱讀能夠形成整體信息的把握能力。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多少。瀏覽文章大概主旨,其人物、情節等,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后再整體把握全文。所以說,閱讀能力的培養就是為了讓新時代的人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多種信息介入的新時代特征,能夠在眾多的信息之中學會選取和吸收,否則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視野的開闊性,自然也無法實現個人素質的提升。
二、核心素養觀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與引領
(一)精心指導,為閱讀活動指明航向
核心素養觀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與引領要精心,為高中生的閱讀活動指明具體的方法策略。首先,要教給學生精讀、略讀、速讀等多種閱讀手法。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經常性地對閱讀的書籍進行勾劃、批注,或提綱,或摘錄,或寫讀后感。其次,要讓學生形成寫讀后感的習慣,閱讀后對書的內容、片斷、其中的人物等進行分析指導,然后形成感悟,發表主張。例如:在段落層次前寫大意;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手法加簡評等;“旁批”在字、詞、句的旁邊;評點人物生發聯想;剖析寫法質疑問難都是切實可行,并要求學生經常堅持的。為了讓學生形成以上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進行專門的課外閱讀教學課程,利用授課的形式來進行專門的指導,例如:講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高爾泰的《尋找家園》、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方方的《過程》等。具體的講法不同于教材講解,要讓學生獨立閱讀,教師主要講解大意,體驗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這也是閱讀課的精華,是教學設計的亮點所在。最后進行拓展延伸,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做就是要刪減掉課堂教學中那些重復的、枯燥的、無用的信息,節省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外閱讀的平臺。
(二)全面討論,提供閱讀成果與評價路徑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要重視組織討論與交流的環境,以此提供閱讀成果與評價路徑。語文教師很容易發現,在語文學習活動之中,多數學生都會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地進行閱讀行為與閱讀思考,但是在進行閱讀分析理解的時候就總是不能切入主旨,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在面對問題的實施只是機械的理解,做不到舉一反三。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學會讓學生能夠針對閱讀到的文本進行集體討論。抽出一節課的時間來進行讀書心得交流和感悟交流,可以把學生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先進行討論,最后每組學生選出代表來發言,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和補充。例如:針對《巴黎圣母院》之中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分析,很多小組都有不同的看法,覺得雖然是一個極度善良的人,但是他外貌的丑也注定贏不到主人公的愛,所以開篇就注定是悲劇人物,那么作者托爾斯泰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悲劇人物呢?這樣的討論避免了面對著作人云亦云,能夠在學習感到困惑時提供宣泄的路徑。討論交流后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升,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討論活動的組織可以每月從中挑選一本教育教學名著精讀,在QQ群中寫下點滴感悟,一年后形成文集。同時,為了更好地加強交流,不定期安排組員赴某校交流。
(三)適當推薦,以學生的愛好為主進行閱讀
錢理先生認為:要給學生美好的光明的東西,推薦時文更適合高中生的心理,善讀可醫愚。所以,高中生的閱讀行為需要教師的適度推薦。首先,教師要呈現給學生兩份表格,一份是高中生課外閱讀必讀書目,一分是高中生課外閱讀選修書目。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要準備的那一本或幾本書,報名、匯總、集體團購。其次,教師要成為表率,做一位愛書的人,一位會讀書的人。推薦給學生自己閱讀過的,富有哲理性的文章,知識豐富的作品,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詩詞,情感真摯的美文,貼近生活的時文,雅俗共賞的趣文,等等。其次,教師推薦之后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升閱讀品質。學生需要明確自己要讀什么、讀多少、讀多長時間,這些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況以及閱讀內容需要明確的一些內容。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不要過度迷信暢銷書籍,還是要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來選擇有意義的閱讀文本。同時,推薦的書籍要包括更多的類型,讓學生對各個領域、各個流派的書籍都有認知。
(四)主動引導,培養學生課后閱讀學習能力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主動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學,發展學習能力。首先,教師要將一些閱讀學習活動放手給學生獨立完成。例如語文學習資料的整理和收集就要讓學生去做。課文所涉及的作者背景、時代背景和其他作品內容都要讓學生利用教輔資料或者是網絡資源進行查找。例如《沁園春·長沙》的學習前,作者毛澤東寫作時候的背景、毛澤東詩詞的主要特點、相關的其他有名的詩詞內容整理等工作完全可以交給學生獨立完成。語文教學中的字詞障礙等也要讓學生獨立完成,可以形成字詞句子的詳細整理,并進行工具書查證。同時,教師應對資料中需要記憶的東西明確指出來,讓學生永久掌握。例如有些同學在學習《沁園春·長沙》前,找到了相關的毛澤東詩詞內容,教師就指出了其中很多名句需要背誦,在今后的寫作過程中可以運用,這就是有效的學習能力指導。學生在以后的自學過程中就明白了,對于語文學習有利的知識都是需要在整理后進行背誦記憶的。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課文進行拓展性的閱讀,例如學完《燭之武退秦師》后,可以推薦學生嘗試閱讀《左傳》中的其他篇章,借助工具書進行批注解釋,提升文言文的閱讀水平,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外讀物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動力。教師除了要進行對課后自學的指導,還需要通過疑問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領會文本內容。自學的指導疑問要在課前和課后來進行。例如課前提問,采用懸念式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蘭亭集序》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環境描寫?有何作用?”課后提問,就是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總結反思活動。如《蘭亭集序》,請同學們思考,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到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先談談你的看法,再收集文人對《蘭亭集序》的看法,對王羲之的人生觀的看法。這樣的提問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完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觀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與引領要精心,為閱讀活動指明航向;全面討論,提供閱讀成果與評價路徑;適當推薦,以學生的愛好為主進行閱讀;主動引導,培養學生課后閱讀學習能力,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感悟生活,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柳永錄.再論農村普通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與對策[J].課外語文,2016(22).
[2]楊艷玲.論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