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裝置藝術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嘗試,成為了一門不同材料、不同媒介等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綜合的藝術形式。材料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語言,讓藝術家和設計師對裝置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本文對裝置藝術的發展進行了概括總結以及廢棄材料做出了相關概述,就材料在景觀裝置藝術中的理論與實踐應用展開論述,探索廢棄材料對裝置藝術所起的作用和意義,以期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意識與裝置藝術設計理念能夠得到質的飛躍與提升。
關鍵詞:廢棄材料;景觀裝置;互動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裝置藝術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無論在建筑還是景觀空間中,越來越多地見到裝置藝術的身影。裝置藝術是通過一定的空間環境,選用適當的材料來展示情感的一種綜合展示藝術形式。近些年,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對于環境質量的關注也是越來越高,資源的節約與循環利用,引起了社會人士以及廣大設計師的高度重視,在設計界引發了一場思考運動。許多設計師在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嘗試。因此,探究廢棄材料在景觀裝置設計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裝置藝術概念及其發展
裝置藝術,又稱“現成品藝術”,它的名字由來可以從20世紀初,法國人馬塞爾·杜尚將一個簽了名字的工業制成品——小便池放于博覽會開始。這一舉動,引起了藝術界以及社會各界很大的爭議,對傳統藝術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也正因此讓現代藝術形式之一的裝置藝術登上了舞臺。裝置藝術是利用現成物品組合成某種裝置,置放于一定的空間環境中表達一定的觀念的空間展示藝術。因其空間的互動特性,材料的創新特性以及情感的共鳴性而深得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厚愛。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紛紛開始嘗試裝置藝術創作,裝置藝術無論從材料、空間還是傳達情感方面,都展示出了一種新鮮與活力。
二、廢棄材料概述
從裝置藝術的萌芽期開始,到裝置藝術綻放階段,材料的選擇一直受到創作者的追捧,不同的材料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和理念。裝置藝術逐步打破了對現成品的依賴,在注重表達設計觀念的同時,新材料、新技術不僅使其具備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而且也拓展了其運用的范圍。裝置藝術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賀萬里在《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中提到,在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工業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裝置藝術的發展與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浪費的現實,由此而引發的社會問題是密不可分的。現代藝術反映現代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前衛。
所謂的廢棄材料,指的是棄置不用、拋棄的材料。廢棄材料的概念非常籠統,范圍廣,一般指的是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未被充分利用的液態、氣態或固態的物質。廢棄材料只是棄置不用,在其所屬的領域內失去了使用的價值,但廢棄材料絕非和垃圾劃等號的,廢氣材料是可以回收加以循環再利用的。廢棄材料在不同的領域里是不一樣的,概括起來,可分為工業廢棄物、生活廢棄物、礦業廢棄物以及農業廢棄物等。廢棄材料的再次循環利用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節約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和社會價值。
三、廢棄材料在景觀裝置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一)廢棄材料在景觀裝置中體現的情感寓意性
“閱讀巢”景觀裝置建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公共圖書館外的一塊區域,作為閱讀休息功能使用,且外形似鳥巢而得名“閱讀巢”,為場地提供了一個靜謐、思考的公共場所。該景觀裝置由克利夫蘭市當地工業與制造企業收集而來的10000多塊廢棄的木板制作而成。“閱讀巢”的創意來源于知識之樹和智慧之鷹,以此象征著在此生活的人們知識與智慧的成長。
“閱讀巢”將廢棄木材巧妙地應用于景觀裝置中,廢棄的木材帶給體驗者的是一份熟悉感與歸屬感,與鋼筋水泥的硬朗城市形成強烈反差,以包容的姿態吸引人們走進去,喚起他們內心對大自然最本真的認知,自然里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該裝置利用廢棄木材來表現裝置的情感,傳達著都市生活中的每個人就像鳥兒一樣,在困倦時需要大自然的庇護的深層寓意。
(二)廢棄材料在景觀裝置中體現的互動體驗性
“云朵”裝置是一個大型的互動性裝置,材料選擇源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燈泡,同樣遵循著廢棄材料循環再利用的原則,設計師從社區住戶、商戶以及廢棄物回收站中回收了將近6000個白熾燈泡,以較低的成本挖掘出了廢棄物品暗藏的巨大潛能。
夢幻的云朵形狀設計,它的特別創意之處在于每一個燈泡下面都有一根繩索,一根根繩索垂下來,猶如云朵墜落的雨滴一樣。繩索就是燈泡的開關,參與者置身于裝置之中,通過拉伸繩索來控制燈泡的開啟或關閉,參與者控制的燈泡的亮暗不一,呈現出云朵變幻多端的形態,參與者在互動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云朵”裝置將美的造型、互動體驗功能與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做到了完美結合。
結語
在景觀裝置設計中,保留和再利用廢棄材料應用于景觀裝置設計中,將其發揮出新的功能,同樣能夠衍生出“新”的意義。廢棄材料的重新回收、利用而建成低碳環保型設計,能夠很大程度上喚起和啟發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新思考。而廢棄材料由于人們固有觀念的認識,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因此我們應該對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加以重視,設計師應對廢棄材料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實踐,讓廢棄資源得以更好地循環利用,給參與者塑造更多維度的互動體驗,推動裝置藝術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孔堅.走向新景觀[J].建筑學報,2006.
[2]賀萬里.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3]鳳凰空間·華南編輯部.景觀裝置藝術[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4]毛翔.我國當代裝置藝術的實踐與批判——以裝置藝術創作材料為例[J].美與時代.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