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摘要: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是廣大教育研究者們認為費時多而且成效不高的教學活動。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和個別化教學趨勢的呈現,教育研究的重點從過去的教師“教”轉到了學生“學”上面。作為個體差異之一的學習風格成為了小學英語教師和教育研究者們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學習風格;小學;英語教學;運用
學習風格影響學習者獲得、儲存和檢索信息的方式。每個人天生就傾向于某些學習風格,而這些學習風格隨后受到文化,個人經歷和身心發展的影響。例如,目前在外語課堂中比較流行的活動形式是小組討論,對于喜歡合作學習的學生,小組討論往往有助于他們的學習,但對于習慣于獨立學習的學生,小組討論可能會阻礙他們的學習。因此,學習風格對于外語學習成績的影響是一個頗具意義的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能幫助很多學生改善外語學習習慣,學習靈活性,并最終提高學習成績。因此,將學習風格理論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對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學習風格理論概述
一些研究已經表明學習風格和外語成績間有顯著相關。敢于冒險的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討論,他們的口語準確性也更高。由于語言是符號系統,所以直覺型學習者比推理型學習者更喜歡語言學習,直覺型學習者往往喜歡多樣性,討厭重復性,他們善于抽象思維,富有想象力;而推理型學習者往往把記憶作為主要的學習策略,他們善于邏輯思維,注重細節。此外,隨著外語程度的提高,直覺型學習者和推理型學習者在外語成績上的差異會變大,前者成績的進步比后者更明顯,因為高程度的語言課程不再強調重復性練習,單詞記憶或語法規則。內向型、直覺型學習者似乎在外語課堂中具有學習優勢,其中內向型和直覺型學生的口語和閱讀成績更好,而推理型學生在閱讀和口語方面都處于劣勢。
國內研究者中,劉潤清和吳一安認為,場獨立型和內向型學習者具有語言學習優勢。馬曉梅(2003)所作的英語學習者學習風格研究也發現,獨立型、分析型和系統型學習者在考試中成績較高。聽力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喜歡視覺型學習風格,受試者中最常使用的是觸覺型學習模式,最少使用的是合作學習模式。
二、學習風格重要因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第一方面涉及學習風格定義。由于學習風格涉及多個領域,其定義也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綜合幾個主流定義后,我們認為學習風格的定義有以下特點: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學習習慣或學習特點,不是通過主觀努力學會的;學習風格往往不被學習者察覺,卻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認知和心理等方面產生影響;學習風格不易受學習環境的影響,但對學習者和學習環境之間的互動產生顯著影響。
第二方面涉及學習風格分類。我們綜述了四個分類標準,并且發現,每種類別之間都有一定聯系:場獨立型學習者往往也是觸覺型學習者或視覺型學習者;場依賴型學習者也兼有聽覺型學習者的特點;內向型學習者往往是場獨立型學習者;外向型學習者和場依賴型學習者有很多共同點;分析型學習者和場獨立型學習者類似;整體型學習者則和場依賴型學習者類似。我們認為,任何一個學習者必然具有多種學習風格的特點,并且這些特點彼此影響,或是互相增強,或是互相削弱。
第三方面涉及學習風格和文化背景。很多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對學習風格產生影響,但是就影響的方式和程度而言,還沒有較為一致的研究結果。一些研究認為中國小學生受漢語象形文字的影響,多為視覺型學習者,但另一些研究認為中國小學生受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影響,沒有明顯的學習風格傾向。另一個原因是測量工具不同,不同的調查問卷得出的結果往往不一致。
第四個方面涉及學習風格和性別。多數相關研究發現,男學生傾向于場獨立型,而女同學傾向于場依賴型。有趣的是,場獨立型學習者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在注重分析和推理的學習中表現更好,但是我們發現,在需要推理和歸納的語法學習中,女同學似乎比男同學更出色。我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必根據性別來判斷學生的學習風格,并以此選擇教學方式和材料,因為這樣做的操作難度較大,而且可能造成性別歧視。但是,在診斷學生學習問題時,教師可以參考學習風格和性別的研究結果。
第五個方面涉及學習風格和外語成績。雖然很多研究已經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是相關系數普遍較低。我們認為其原因可能是學習策略的作用。對外語成績產生更直接影響的是學習策略,學習風格可能是通過學習策略對外語成績產生間接影響。
結語
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作為個體差異因素之一的學習風格因此受到了廣大英語教師和研究者們的關注。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清楚意識到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各有優勢,并無好壞之分。
參考文獻:
[1]劉鐵梅.學習風格、教學風格與外語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譚頂良.論學習風格及其研究價值[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