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教育國際化的逐步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在各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教師與學生在國際理解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際交流進一步增強。各學校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多采用學科滲透、專題課、國際交流活動等方式。我校的教育國際化的開展也大體遵循這些模式。但就專題課而言,總體有些凌亂,主題化、序列化不強。本文就對專題課活動課的編寫進行探討,以期對國際理解教育的高效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初中英語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和教育國際化的需求,國際理解教育在各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也提到,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為我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民的國際交流能力奠定基礎。(1)因此,探討國際理解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效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的必要性
1、對學生進行專題化的國際理解教育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積極參與中華優秀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的世界公民。
2、目前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時存在的一些問題亟待研究與改進。自我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以來,國際理解教育專題一般利用每周二下午的學科二課堂時間開展,內容一般為同一個主題,而主題來源于老師們自己設計的主題和課件、教案,內容比較新穎豐富,但對同一類話題不具有持續性,專題性不強,很難讓學生進行深入的反思和討論。對于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的長期開展所起到的借鑒性不強。
3、學生學情的變化要求學校和教師必須編寫適合學生學情的校本教材才能順應學生心理和知識水平發展的需要。我校普遍生源較差、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待進一步養成、知識面相對狹窄,但是他們又對新鮮事物尤其敏感和感興趣,樂于接受、了解新鮮事物,對異域文化和生活興趣濃厚。但是目前很難找尋到一本較為有專題體系又能針對我校學情的校本課程,所以針對這種情況,編寫符合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就尤其重要。
基于以上的這些原因,針對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的編寫已是勢在必行的問題,那我們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革,應該怎樣改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三、初中英語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的編寫原則
1、內容選擇和上課方式從學情出發
初中學生從年齡上來說較小,個性逐漸獨立,逐漸走向成熟,他們的知識面和眼界有限,邏輯性和辯證思維能力還有待培養。因此針對這個階段的學生,我們的國際理解教育專題課應該主要進行文化認識和了解。因此就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上課方式采用多種方式:課堂討論、老師講解、參觀訪問等多樣化的方式。我們根據學生目前的英語水平和初中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喜好選取了八大板塊71個可供參考的主題,
2.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跨文化意識的理念,依托教材為欄本,從教材的實際出發
在開發設計國際理解教育專題課時,我們依托教材進行了學科滲透國際理解教育,進行三到五分鐘的文化滲透,但教學內容的繁重和教學環節的連貫性有時候不允許我們花更多的時間來更深層次地進行文化認識與理解。因此我們根據教材分冊選取了29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主題。根據需要和個人喜好設計了19個分年級的專題課活動集,為我們的學科二課堂和班級二課堂提供了校本教材。
四、國際理解教育專題活動課所取得的成果及反思
經過了近兩年的探索所形成的成果集,覆蓋了初中三年教材的相關內容、結合了社會重點和熱點、聯系了學生的實際與興趣。目前已經能夠初步滿足我們英語組的國際理解教育使用,也能為其他學科的教育國際化提供素材。但是由于人力、精力、經驗有限,我們的方案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某些專題的挖掘還不夠,個別專題課的編寫規范不夠,上課方式的多樣化體現不夠充分,這些將讓我們在下一年的研究工作中更加認真地去進行修正,以期能夠更加完美。
注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參考文獻:
[1]李雯,馬憲平,《教育國際化——學校發展新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陶華坤,《多元··共存:論國際理解教育》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
[3]王薔、程曉堂,《英語教學法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張蓉,《學做世界公民:中美中學生國際理解觀比較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