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英
摘 要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促進了輿論格局的變化,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傳統媒體在輿論場中的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輿論引導空間與引導途徑得到拓展,網絡輿論在輿論場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文章從網絡輿論引導意義、存在問題以及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旨在進一步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牢牢守好意識形態領域陣地。
關鍵詞 網絡;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6-0076-02
網絡輿論作為輿論發展的新形態,不僅改變了傳統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的空間、渠道,而且形成了一種新的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模式。截至2017年底,我國互聯網網站達到500多萬個,網民達7.72億人,手機網民達7.52億人,為新媒體行業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加之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使我國成為全球最為龐大、喧囂的輿論場。
網絡輿論所引發的輿論格局變化,不僅提升了輿論環境的開放性,也增加了輿論環境的復雜性,對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予了新舊媒體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在新時代發展下,媒體如何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守好網絡輿論陣地,成為新時代發展過程中思考的重點。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出發,探討如何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1 深刻認識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
意義
“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凝聚億萬網民。”這是黨中央對新時期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做出的新部署。對此,在構建網絡強國戰略發展目標指導下,應注重我國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占領網絡輿論引導高地。
1)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是處置緊急突發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網絡輿論傳播擴大了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度。當面對緊急突發公共事件,互聯網及新媒體中常會出現鋪天蓋地的謠言,其中雖有“別有用心”的引導,但更多的是不明真相的網友在事件傳播中的參與。謠言的出現往往會導致緊急突發事件產生大量的負面影響,對事件的處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輿論引導必須要及時跟上。按照“公布事實、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講清大局、揭示趨勢、及時溝通”的原則,全面、準確、客觀還原事情真相。從而屏蔽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對受眾思想、觀念、意識、情感、行為的影響,幫助受眾樹立大局意識、集體意識、責任意識,實現個人利益向全局利益思維方式的轉化,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是有利于緊急突發事件處置工作。
2)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是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當前,網絡平臺成為了輿論的主要表現場所,政府公信力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和挑戰。當面對全面關注的熱點事件,身處輿論漩渦中的政府部門能否迅速做出回應積極引導,是對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檢驗,然而部分政府或工作人員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出現了一些不當的言行,又造成次生輿情的出現,極大地削弱了政府公信力,使網絡輿論對政府有不滿和懷疑的傾向。
3)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是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重要途徑。“網絡入口就是無形的國門”,如今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與信息。隨著全球信息化建設發展戰略的實施,一些西方國家妄圖借助信息與媒體,通過控制輿論場,在意識形態領域發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而將其文化思想滲透到我國,降低我國主流思想、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對民眾意識形態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加之,網絡環境的虛擬性、開放性,信息傳輸的快速性,網絡信息傳播的低門檻性、交互性、隱蔽性,決定了網絡環境的高風險性以及網絡監督與管控的高難度性,讓網絡攻擊、網絡詐騙、網絡謠言有空子可鉆,放大了網絡輿論中的陰暗面,挑動社會情緒,激化社會矛盾,破壞黨和政府形象,擾亂了社會秩序。互聯網時代給我們意識形態領域安全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輿論引導難度的加大,給各種思想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使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
2 當前網絡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
當前網絡巨大的影響力早已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網絡輿論已成為社會輿論的“風向標”,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雖然近年來,我國整體網絡輿論引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網絡輿論研究與判斷不到位。當網絡中出現熱點事件時,很難區分公眾輿論與謠言,對真輿論和假輿論無法做到準確引導。二是把握不準“時、度、效”原則。輿論引導中抓不住首發效應,就會給公眾留下“政府不作為”的第一印象,另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思想的存在,使政府在回應中出現漏洞,令公眾質疑。三是缺乏互聯網思維。不暢通網絡社情民意渠道,不了解網民群體和公眾的關注點、群體結構、社會心態和主要訴求,多基于傳統的輿論引導,輿論引導適用性不足。
3 全面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在互聯網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網絡輿論格局還將持續不斷發生變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主動出擊,全面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掌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1)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網絡輿論工作的領導。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作為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根本行動指南。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網絡輿論引導過程中,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使自身思想上、行為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統一,做黨政策主張、發展戰略規劃的傳播者,社會建設與進步的推動者,主流理念與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公平、和諧、正義的保衛者。與此同時,還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在網絡輿論引導中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講清楚中國的旗幟和方向,講清楚改革的實質和問題所在,消解曲解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聲音和意見,為全面深化改革加油鼓勁。
2)牢固樹立并強化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互聯網思維的有效樹立和強化運用,是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前提。互聯網思維強調“開放”和“參與”,特別是隨著互聯網進入到以“秒”計算的“微傳播”時代后,與網民群眾的平等交流和雙向互動的特點更為顯著。一是加強網絡執政能力建設。秉承公正、公開、透明原則,充分利用好各級政府門戶網站,進行網絡輿情信息的準確收集,并從民眾根本利益與需求出發,搭建政府與民眾平等對話的平臺,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實現多數群眾利益的有效維護,促進政府在網絡輿論引導中領導作用的充分發揮。例如,開設“線上訪問”功能,配置“民眾意見接受箱”,增加面向突發事件的“官民在線對話”功能等。二是持續對網絡輿論熱點進行追蹤。網絡輿論熱點通常是受眾關注的重點內容。對此,在網絡輿論引導中應以網絡輿論熱點為抓手,做到持續跟蹤,從而有針對性、目地性地進行輿論引導。在此過程中,需構建科學完善的網絡輿論熱點分析機制,進行網絡輿論熱點的及時發現、分析、評估、處理與回應。與此同時,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做好“三微一端”的輿論監督管控工作,及時處理網上虛假、消極、有害信息,以降低網絡違法違規行為的產生,杜絕別有用心之人利用網絡造謠生事、煽風點火。此外,利用教育宣傳方式,積極主動進行正面發聲,加強干部群眾對網絡輿論的認知,引導網民走向健康理性的軌道。三是創新引導內容。按照“由‘內容供應向‘產品供應全面轉變”的要求,針對網絡文化的差異化多元化特點,通過高質量的策劃、設計和組織,對引導內容再次創作、精心包裝,形成時尚鮮活的文化產品,使網民易于接受、喜聞樂見。
3)不斷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和專業隊伍建設。機制和隊伍建設是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著力構建一體化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強化全媒體理念,實現網上網下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在導向把關、尺度把握上統一標準,在重大宣傳報道上統一開展,在熱點引導和輿論斗爭上協調行動。另一方面要加快培養網絡輿論工作隊伍,進一步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網上積極發聲,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網絡輿論工作隊伍。
4 結束語
網絡輿論因其自身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干擾公眾正確的價值判斷,使之對社會輿論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當前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已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葉戰備.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 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網絡傳播的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16(3):1-9.
[2]陶建武.地方政府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的困境及其超越[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5(6):51-57.
[3]唐慶鵬.論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理性審視、現實困境及政策趨向[J].電子政務,2015(2):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