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惠
【摘 要】近年來,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學習德語的學生越來越多。然而,目前國內德語教學的課堂形式仍然較為單一,主要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小組合作課堂形式在德語教學中的運用并不廣泛。本文將結合我國大學德語課堂的現狀對如何優化中國高校德語課堂小組合作進行深入探索研究。
【關鍵詞】優化;中國高校;德語課堂;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162-02
如果把當今世界視作一個整體,人們不難發現,由于全球化發展,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距離已逐漸縮小。不同文化,不同社會體系能夠共存并且互相取長補短。全球化似的來自于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們有更改多互動交流機會。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會越來越重要。不同文化,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對人們交流產生巨大影響。來自于世界各地的人們之間逐步擴大加深的交流互動加大了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或掌握一門或數門外語是理解不同文化以及克服文化間差異性的必要條件。而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與經濟復蘇,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以及所謂的小語種學習在中國越來越受青睞,如俄語、德語、法語等等。隨著中德兩國在各領域愈加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對于德語學習的需求度正逐漸加大。目前,國內開設德語課程的高校已突破百所。然而,德語教學的成功取決于一系列因素。近年來,相對于講授式的課堂形式,小組合作形式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興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將探討中國高校德語課堂小組合作形式的現狀以及可實行的改進辦法。
一、中國高校德語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法。目前,在中國德語課堂“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占據主要地位。具體的實施形式有:語法翻譯法,練習法以及背誦學習。在講授式的課堂學習中,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獨立處理問題。課堂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練習形式有: 跟讀、根據語法規則造句、講母語句子翻譯成外語或將外語句子翻譯成母語。往往將翻譯的成功與否視作掌握語言的證明。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會將一門豐富的語言教授成一門死板的外語。
(二)課堂形式。近年來,高校德語學習的學生人數逐年增長。但是,由于德語師資的匱乏,中國德語課堂大多采用大班教學的模式。德語專業每個班級的學生普遍在15-20人,一些第二外語課堂學生人數突破40人。在教學中,通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這種課堂形式的優點在于:第一,對教室空間大小以及桌椅排放的要求低。第二,教師能夠用語言最直接明了地將知識講授給學生。第三,“講授式”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另一原因在于它提供的“安全性”。當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或者錯誤時,能夠對著所有學生解釋,糾正。這種課堂形式的缺點在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面向所有學生,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情況,無法面面俱到,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是受到時間限制。在這種“講授式”的課堂形式中,師生間的互動往往以問答方式展開,為提高效率,教師很少采取一對一問答模式,也就無法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其次,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沒有機會去深入思考或者探討,語言學習相對死板。在外語教學中,應當適時穿插運用不同的課堂形式,除了調節課堂氣氛,也能讓學習者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受傳統教學模式以及客觀條件影響,“小組合作”這一課堂形式在中國高校德語課堂中運用并不廣泛。然而,這一課堂形式的優點也是傳統課堂形式不可替代的。
二、小組合作
(一)小組合作的定義。小組合作這一課堂形式中,每組由3至6為學習者組成。他們合作處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被運用于語言學習過程中。他們用外語溝通,并且通過眼神交流、表情以及肢體語言使得組員之間關系更加緊密。如果學習者圍坐于一張桌子,但是每個人只是做自己的事情,那么這不能算作小組合作。小組合作的重要標志在于:第一,學生在一個小組合作學習。第二,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學習材料。第三,在小組合作中,教師不再扮演中心角色,而是以協助者的身份出現。第四,在小組合作中組員之間要有交流。
(二)小組合作的目標。課堂形式的選擇主要是由預計達到的學習目標所決定。外語課堂的普遍學習目標則是理解對方的語言。小組合作的課堂形式除了能滿足上述提及的普遍學習目標,對于語言學習中的其他能力發展同樣有促進作用。
三、優化中國高校德語課堂小組合作
(一)小組合作前的準備。一堂成功的小組合作課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積極作用。反之,如果組織或者進行的很糟糕,很容易造成課堂混亂,導致學生及老師的不快。在小組討論課之前,需要一個明確的計劃與準備。在準備階段教師要考慮四個問題。
第一,學習主題是否適合小組合作課堂?如果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拿到的任務或題目太簡單或者自己獨立完成沒有困難,那么對學生來說小組合作沒有意義。因此,在題目的選擇上,應該挑選那些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取得成果的題目。
第二,如何表達學習任務?清楚明確,沒有歧義地表達學習任務也是小組合作的重要部分。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將信息補充完整”這樣的任務在小組合作中更為適用。對于完成任務需要的信息,每個成員都會缺失一部分,這樣的任務或題目能夠增加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比如,老師給學生一篇文章,每個組員拿到的是文章不同的段落,學生任務是將段落按順序平湊成完整文章。
第三,如何分配每個小組的成員組成?對于小組的分配,學生都傾向于自由組合。但是教師仍要注意到小組成員的“同一性”與“差異性”。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成員間具有“差異性”對于小組合作來說更合適。由于中國學生從小接受更多的是以考試為指導方針的學習,講授式占據主導地位。在進大學以前,學生對于小組合作的經驗并不多。因此,“差異性”地組成小組能夠讓學生間互相促進,課堂節奏也更能掌握。一個理想的小組成員組成:一是小組由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較差學生組成;二是一個小組有男生有女生;三是小組成員來自不同文化區域;四是小組成員對于學習主題是否已有基礎。
第四,教室布置以及時間是否允許小組合作形式?對于小組合作來說,時間和空間上的要求比較高。課堂上的桌椅的位置擺放也是不容小覷的。在中國高校德語課堂上,桌椅擺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一排一排擺放,另一種是U型擺放。這兩種都不適用于小組合作。這里介紹一種桌椅擺放方式,既適用于講授式課堂,也能用于小組合作課堂。
這種擺放形式的優勢在于靈活容易改動。學生的目光可以和老師對視,與組員間的距離也縮小了。
(二)小組合作中的教師角色。小組合作形式中,教師的角色也會發生變化。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控制者。教師需要激發或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制作適合的學習材料、適時給學生提供咨詢和幫助。
(三)小組合作的規則制定。一堂成功的小組合作課程需要學生認真對待,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一開始就和學生明確規則是十分必要的。7個要求需要明確提出:一是互相幫助;二是對不同的觀點要包容;三是互相探討;四是不允許言語攻擊;五是不能孤立任何組員;六是關注于課堂主題或學習任務;七是出現的問題公開討論。
參考文獻:
[1]曹蕓.游戲教學法在綜合德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10).
[2]李秋梅,李清華.德語(二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