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摘要】隨著小學生大腦皮層的發育生長,其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結構逐步完善,到6—7歲時,已接近成人腦重的90%,這為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外界知識,學習知識提供了生理基礎。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把握這個時機,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是開啟知識大門基礎的基礎,它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現實教學中,發現小學生不知如何閱讀、閱讀目的不明、閱讀習慣不好等諸多問題,筆者以已有的教學經驗出發,淺談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閱讀;芻議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國家根據中小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規定了“不少于”的底線標準。小學生課外閱讀文字總量應該不少于145萬字。2017年國務院通過的《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中明確要求“國務院新聞出版廣電行政部門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狀況和實際情況,制定未成年人閱讀促進計劃、實施方案和未成年人閱讀分類指導目錄”。原中央電教館技術部處長費龍從自己女兒的成長實例出發,強調了閱讀是孩子真正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在思維發展、價值觀培養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見不管從國家層面上,還是從小學生個人教育層面上,閱讀非常重要。那么如何進行呢?
一是小學生閱讀不一定要有目的
何兆武先生對讀書的功利性有這樣一段話,還比較切題:“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蔽曳浅Y澩@個觀點。 讀書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吃飯睡覺,饑即食,困即睡,讀書即讀書,再自然不過。讀書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特點對小學生的身心來說,還沒有形成定力,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求其帶著明確的目的而去閱讀反而會適得其反,增加其反感度。再者讀書具有目的性是出于學習某種知識,這種知識與自己的專業相關聯,有時也是為了應用某種工具,才去閱讀的,而小學生閱讀只是在知識上的好奇和為了了解自我和認識世界,不能有功利性。
只要保證天天固定在某個時段閱讀,無須要求孩子其閱讀的目的。像大學中英語中的泛讀一樣,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達到認文識字,也因此讀的課本也不要求有固定的內容,可以是經典名著、兒童文學、安徒生的故事、兒童雜志、兒童科普。通過這些,可以挖掘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潛能,也可以助其想象力,因此學校每周都開展一節閱讀課。
二是對學生閱讀的書籍要進行分級,逐級提高,由簡到難
最近本市有一份小學生閱讀調查顯示:漫畫、童話及卡通畫類的通俗文化作品圖文并茂、幽默詼諧、緊貼生活、淺顯通俗,能夠吸引小學生的眼球,打動他們的心弦,以及小學生閱讀重“圖”輕“文”。因此,從一年級開始我們教師可以從這類書籍入手,從簡單開始,從圖畫開始,首先培養他們的可接受性、廣泛性,再循序漸進過渡到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這其實就是分級閱讀,為不同小學生提供不同的閱讀方案和書籍,為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小學生提供差異化方案,特別是學生的家長,他(她)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從小開始做一份親子20分鐘閱讀,分級開始,逐步推進。
具體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至二年級,熟背教材外的簡易經典詩詞,每個學期不少于8篇;三至四年級,熟背教材外中等難度的經典詩詞,每個學期不少于20篇,并要求學生說出詩詞的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五至六年級,熟背教材外有一定難度的經典詩詞,每個學期不少于50篇,不僅要寫出詩詞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求仿寫詩文和進行詩詞之間的比對。
三是舉辦喜聞樂見的閱讀活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學習和借鑒“北京模式”,北京自2014年創立以來,開展了數百場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讀書大講堂、“讀我書廬”、親子共讀等品牌活動;搭建讀書微信公眾號服務平臺。孩子的成長,社會、家庭的影響相當重要。有份調查數據顯示,社會的文化氛圍和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閱讀選擇和閱讀習慣的影響是很大的。由于小學生普遍認為社會讀書氛圍不濃厚,隨著年齡的增長,持否定閱讀的學生人數就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現代媒體的沖擊出現課外書“魅力”不敵看電視現象,這種快餐文化把閱讀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殆盡,學生當然就無力閱讀課外書了。因此,要舉辦形式多樣化的閱讀活動,讓小學生喜聞樂見,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為了營造全民閱讀,營造書香校園,效仿“北京模式”,把讀書作為人生中一件頭等大事,我校從2014年春季開學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閱讀活動。比如圖書室每周為學生家長開放一次,再如每個班級的讀書角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同時每個7月舉行畢業班學生“我為母校獻書”活動。通過以上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課外閱讀量,打開學生的視野,形成人文底蘊。
總之,語文既承載著人類的文化和靈魂,也傳遞著人類的知識技能和精神。其閱讀至關重要,是語文中的重中之重,通過閱讀讓學生得到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可以發現孩子天生的潛能,在文字、聲音、情感和想象構筑起來的詩意的人生世界同時,樹立自己的健康的品格和哲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