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峰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潘家小學,江蘇常州 213179)
加強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升教師課程領導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時代體育教師的重要任務。各中小學校一方面要依托新一輪課程改革,促進體育課程實施的規范化,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足開齊體育課,促進體育課程實施的規范化;另一方面要促進課程實施的創造性,引導學校根據本校發展的實際,整合課程資源,因地制宜,設計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實際的課程方案,促進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科學合理地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力求在校本課程開發、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提高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本質上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強起來的時代……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那么,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就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旺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體育鍛煉是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有效途徑,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學校體育必須要有新的要求,同時要肩負歷史使命感。
多年來,各地不斷完善和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有力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但總體上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全國各地區、同一區域內各學校的體育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體育課程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學校體育課程未能得到足夠重視、評價機制不夠完善、體育教師短缺、場地設施缺乏,這些影響和制約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深化學校課程改革,走內涵發展道路”是學校新一輪課程規劃的基本思路。課程建設是一所學校生長發展的土壤和重要標志。而既符合學生興趣所向又適合其未來發展的學校課程,才是最具張力、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當今學校體育課程對學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開展以校為本的教育研究,對進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本輪規劃對于潘家小學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加強體育與健康學科的課程建設能力,推進體育與健康的國家、校本和社團課程實施進程,開展體育與健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策略研究,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能力,提高學校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因為,學校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每一個國家、國際組織都在思考的,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把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作為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基礎工程,把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作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眾多國家對學生的核心素養予以研究,并致力于推行體現這些素養的課程。因此,深入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引領學校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的轉型,特別是通過學科的課程建設、課程實施、課程教學等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3]。學校要充分認識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作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任務,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2]。
學校堅持“健康第一”的理念,確保“每天鍛煉一小時”,使學校體育成為滋養全體師生“終身體育”的土壤。學校除了開齊開足體育課,還能開展豐富的校園群眾體育活動,一心一意地為師生的健康生活、幸福人生奠基。努力打造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全民體育課程。
學校切實貫徹落實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探索開發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樹立“無處不課程,無事不課程,無時不課程”的課程觀,以三級課程為依托,打造體育“生長課堂”,努力形成鮮明的課程文化。學校體育課程將形成由必修、選修、社團、主題組成的顯性課程及相應體育文化的隱性課程體系。
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繼續完善《暢游弈海》與《功夫少年》體育必修課程。通過課程教學努力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和興趣。努力打造體育“生長課堂”,開發實施足球、籃球等課程。
根據學生興趣和學校資源,豐富各年級的體育選修課程,完善評價機制。吸納優質資源為學生服務,指導老師可以是學校教師、社區志愿者、社會體育指導員或有體育特長的家長。通過體育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體育社團課程將結合“其樂鄉村學校少年宮”及學校運動隊,組建體育專業培訓課程。社團隊員由體育老師或指導員推薦、選拔,對他們進行提優訓練,形成特長。通過社團課程要讓隊員充滿榮譽感和成就感。而且,要讓家長知道進入社團是一件無比自豪和光榮的事情。通過社團活動與競賽使他們擁有自信、張揚個性。
主題課程是學校組織或引導開展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的校園群眾體育活動與體育課外活動,旨在讓學生保持運動興趣,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逐步養成“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1)打造“一節兩會三單項”的群體活動模式。 “一節”是校園體育節。它是一次體育的盛會,而且年年要有主題、活動有創新、鍛煉有價值。活動項目可以貫穿整個學年度,分為集體大項、集體小項、校園吉尼斯、全家總動員等比賽。活動方案于學年初制訂,活動重在人人參與,各班從訓練、選拔到決賽階段的展示,都要有充足的時間,目的就是要提倡持之以恒的鍛煉。它又是一次文化的盛會。教育處、教研處都要設計如板報、征文、攝影等文化活動,為師生的體育精神、體育品格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兩會”是田徑運動會和趣味運動會,每年舉行一次。
“三單項”指包括“冬季三項賽”、兩操比賽在內的體育單項賽。這些比賽將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2)架構“晨醒”“午暢”“暮養”的課外體育活動模式。“晨醒”:充電體育活動,主題為“給身體充電,為健康加油”。清晨到校后20分鐘時間,讓學生快步行走1000米,并完成一定運動量的技能鍛煉。
“午暢”:陽光大課間活動,主題為“共享一米陽光,同筑個性殿堂”。精心設計30分鐘大課間活動,合理設計分班活動,做到有地點、有內容、有指導、有負荷。
“暮養”:課外體育活動,主題為“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結合體育兩項技能的練習,利用下午的15分鐘的課間操,20分鐘的課外體育活動(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并布置10分鐘體育家庭作業。
另外,通過學校體育課程校本化的有效實施,學生體質水平得到穩步提高。近三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優秀率保持在25%以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方式越來越多、技能越來越精,進入一種健康生活的良性循環。
加強學校體育課程的領導與實施監督。成立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領導小組、體育校本課程工作小組,充分發揮各小組的職能作用,定期召開學校體育課程研討會,建立完善學校體育課程的各項規章制度,搞好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規劃,并進行宏觀調控。
加強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的管理。將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納入整體規劃和整體評估,實施一票否決制,對不符合要求的體育教師取消個人的評優資格。繼續完善和落實體育課程建設工作的崗位責任制,將體育校本課程開展情況作為考核有關領導、教師的重要依據。繼續完善現有體育規章制度,為學校體育課程實施提供導向和保障作用。加強組織與協調,統籌安排好學校的各項體育工作,并抓好“計劃、組織、實施、總結、反饋”等環節,確保活動的有效落實。
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校園電子屏、櫥窗、板報宣傳普及體育知識,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構建人人關心學校體育課程的局面。
大力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學習、培訓、交流、研討等活動,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及業務能力,從德、能、勤、績等方面對教師實施全方位考核。
繼續加強檔案資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檔案,抓好檔案規范化建設。
繼續增加體育經費的投入。補充體育器材、設備,保證教學、訓練及群體活動的開展。
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而體育教育應該是太陽底下最陽光、最富朝氣、最充滿希望和前途的事業。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需要當代體育人的共同努力。筆者此文權當拋磚引玉,歡迎同行商榷。
[參考文獻]
[1]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國學校體育,2016,(07):29-33.
[2]陳雪紅,陳筑,張虹.學校體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崔偉.體育課程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