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煥明
(山東省濟寧高新區冠亞小學,山東濟寧 272000)
就小學低段學生而言,有效的和聲教學實踐對于學生今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學習成效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和提高低段兒童的“和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孩子從幼兒時期接觸一些哲理性質、說唱形式的兒歌,到了一二年級其歌曲特點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歌曲相對完整,旋律的起伏與美感進一步增強。這個學段的教材歌曲,基本上是一些短小精練、節奏鮮明、生動活潑的兒歌,符合低段兒童的認知規律與特點,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容易和輕松。到了三年級,又是一個轉折點,學習的多為地域性與民族經典優秀兒歌,也有少量的國外兒歌。教材難度進一步增大,逐漸出現了輪唱和二聲部合唱,這讓許多教師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從什么地方入手進行教學。而學生也感覺茫然、混亂,打消了其學習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只選擇教唱單聲部,把輪唱部分與二聲部部分空過,形成了教學缺失。本人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從以下四方面做起,提高了和聲教育教學效果。
處在小學低段的兒童,沒有任何音準和聲部概念,在他們的認知領域里只有“好聽”與“不好聽”,或感不感興趣的價值取向,此時,如果把一些必要的音樂知識換一種方式,變成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這樣學生比較易于接受,甚至能產生學習的欲望,轉變成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和聲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在沒有接觸二部合唱以前,我就讓學生知道了有一種非?!昂寐牎钡穆曇?。這種好聽的聲音是由兩個人或多個人一起唱的,并讓學生喜歡這種多人的合作,最后告訴學生這就是合唱或和聲,以及其相關的知識。我的做法是,在平時常規的音樂教學中,專門設置了一個簡單的練習,在每一節課的開始部分,有兩到三分鐘的模聲練習環節。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模唱音符,跟隨老師的琴聲,從簡單的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練起,如“1.2.3.4.5”“5.4.3.2.1”。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我再為學生編創一些朗朗上口的小旋律,提高學生興趣。一個學期后,我會用琴即興彈奏一些小旋律,讓學生分別用“啊”“啦”“?!蹦3?,說是即興,一部分是已學過的歌曲,或稍加改變的兒歌旋律,目的就是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待學生有了一定的音準概念后,再開始進行“和聲”的練習,由簡單的大三度和聲過渡,到準確演唱和聲旋律。
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要根據班級的學習實際情況,要建立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否則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適得其反。如果學生的積極性高,教師可以提高學習難度或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生掌握音準與和聲的能力。
學生最初接觸二聲部的情感體驗非常重要,這關系到他今后學習合唱歌曲的情感態度,哪怕是最簡單的二聲部旋律,對于低學段的孩子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可能產生畏懼和排斥的心理。這時,要想方設法讓他們感受到新奇與親切,感受到美,激發他們接受和學習這種演唱形式的欲望[1]。
教學中,當孩子們第一次遇到帶有合唱部分的旋律的時候,我的做法是先忽略低聲部,首先進行一聲部或主旋的教唱教學。等學生對歌曲旋律相對熟悉后,學生自由唱第一聲部,而我則會在出現二聲部的地方主動地接唱與配合。當學生產生興趣后,我讓學生欣賞老師唱的二聲部旋律,然后再與學生唱的第一聲部配合,直觀感受和聲的效果。這時,也可以讓一些程度較好的同學跟隨老師一起演唱二聲部。這些同學可能受一聲部或主旋律的影響,不能完全唱準二聲部,要依靠老師的積極引領,通過多次的練習與配合,最終準確無誤地演唱二聲部。在這些同學的帶動下,多數同學會產生學習二聲部的愿望,待時機成熟,讓全班學生學習并演唱二聲部,再到學生之間的和唱配合,并向學生講解剛剛接觸到的合唱演唱形式。為進一步加強鞏固,我會不定期地向學生播放童聲合唱視頻,引導學生喜歡上這種演唱形式,增加美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接受合唱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各種樂器相繼進入了課堂,這讓學生更能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到旋律變化及音準平衡,特別是鍵盤樂器更具直觀性和可操作性,為和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以我校的電子鋼琴課為例,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讓一些抽象的音高、音程概念具體化,孩子們從手指間就能直觀感受到章程變化所帶來的不同和聲效果。根據學生程度與基礎的不同,許多孩子均能單手彈奏三年級上冊的歌曲旋律,這就為我們的“和聲”教學打下了基礎。在出現和聲旋律時,可以先讓一部分學生彈奏第一聲部,另一部學生彈奏第二聲部,最后合在一起;也可以讓學生個人先學習彈奏第一聲部,后學第二聲部,最后自己彈奏和聲的主音,感覺和體驗和聲的效果。
由于每個班級條件與程度的不同,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可以自己做示范,也可以選一個或幾個同學做示范,目的就是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準的平衡和旋律組合帶來的美感,在樂器演奏中體驗和聲的效果。
隨著音樂社團的興起,眾多熱愛音樂的孩子走到了一起,他們在這里自由成長,汲取營養,在音樂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在這里,他們的學習更具針對性,他們能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雖然各種不同類別的社團,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但對識譜、節奏、音準等核心技能有著共同的要求,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合唱社團里,學生參與人數眾多,通過訓練,他們的節奏、識譜、視唱、練耳等核心技能得到強化和提升。他們會欣賞到一些著名的合唱曲目,接受不同題材、風格的多聲部和聲訓練,開闊了知識視野。但對他們而言,音樂社團的意義并不在于掌握了多少音樂知識和技能,重要的是他們在整個班級中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在學習魯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歌曲《牧童》時,他們主動唱出二聲部與其他學生配合,激發了其他孩子主動學習二聲部的愿望。在社團同學的帶動下,在學習魯教版三年級上冊二單元《老爺爺趕鵝》時,學生聽完一兩遍范唱后,就開始嘗試歌曲的輪唱部分。這時老師只需要稍微提示就行,既節約了時間,又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合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和聲教學更是各種能力與技巧的集中體現,只有從多方面著手,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自己班級實際出發組織教學,才能有助于學生對和聲的把握和理解。本人同時側重于識譜視唱教學,從一年級的學生開始就讓學生唱著玩,并不制訂要求和準則,喜歡就好,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技能與音樂素養大幅提升。和聲及其他知識的教學成效,在于平時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與積累,不可過急,也不可生搬硬套,要依照學生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深入,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征.小學生和聲素養的提升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114-115.